乖僻邪謬的成語故事
拼音guāi pì xié miù
基本解釋乖:乖張,不順;僻:孤僻。指性格古怪孤僻,不近人情。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千萬人之下。”
暫未找到成語乖僻邪謬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乖僻邪謬)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窮鄉僻壤 | 宋 曾鞏《敘盜》:“窮鄉僻壤、大川長谷之間,自中家以上,日暮持錢,無告糴之所。” |
匡謬正俗 | 唐·顏師古有《匡謬正俗》八卷。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嗟呼!后人之于古人,人譽亦譽,人毀亦毀,因其一節之長,遺其全體之短,習非勝是,好惡不公,有起而匡謬正俗者,輒謂傷忠厚焉。” |
淫辭邪說 | 《孟子·滕文公下》:“頭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
歸邪返正 | 唐·韋表微《麟臺碑銘》:“周雖不綱,孔實嗣圣,《詩》《書》載刪,《禮》《樂》大定,懲惡勸善,歸邪返正。” |
干將莫邪 | 《戰國策·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曰)今雖干將莫邪,非得人力,則不能割劌矣。” |
異端邪說 | 宋 趙與時《賓退錄》第二卷:“異端邪說日交馳,圣哲攻之心費辭。” |
陳善閉邪 | 《孟子·離婁上》:“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
改邪歸正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今可舍邪歸正以入佛乘。” |
去邪歸正 | 《三國志 蜀志 后主傳》:“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后主劉禪詔曰:“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
秕言謬說 |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 論三從》:“秕言謬說,自相矛盾。” |
命蹇時乖 | 明 沈采《千金記 遇仙》:“只恐命蹇時乖,且自存心守己。” |
時乖命蹇 | 元 白仁甫《墻頭馬上》:“早是抱閑怨,時乖運蹇。” |
歪門邪道 | 浩然《艷陽天》第三章:“真沒想到,他們竟會想出這樣一個歪門邪道。” |
中正無邪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中正無邪,禮之質也。” |
謬想天開 | 民意《告非難民生主義者》:“而況梁氏之地租地價論,謬想天開,得未曾有。” |
除邪懲惡 | 魯迅《編校后記》:“他愛看俠士小說,固此發了游俠狂,硬要到各處去除邪懲惡,碰了種種釘子。” |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過猶不及”宋 朱熹集注:“夫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繆以千里。” |
邪魔外道 | 《藥師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 |
閑邪存誠 | 《周易·乾》:“閑存其誠。”孔穎達疏:“閑邪存其誠者,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 |
除邪去害 |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四折:“長國姑除邪去害,保忠良重鎮關津。” |
偏鄉僻壤 | 孫中山《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茲查通都大邑,剪辮者已多,至偏鄉僻壤,留辮者尚復不少。” |
反邪歸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7回:“將軍反邪歸正,與宋某同滅田虎,回朝報奏朝廷,自當錄用。” |
謬采虛聲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6回:“制臺又謬采虛聲,拿他當作了一員能員,先委了他幾個好差使。” |
荒謬不經 | 清·許奉恩《里乘》第四卷:“留枕之說,荒謬不經,考阿甄與陳思,年齒懸殊。” |
大謬不然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 |
歪心邪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0回:“你總不聽我的話,倒叫這些人教的歪心邪意,狐媚魘道的。” |
邪說異端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8回:“鵬兒開口,即為高蹈之路。孩兒正腦著他入于邪說異端,母親怎反獎起他來。” |
歪風邪氣 | 柳青《狠透鐵》:“只有王以信裝得鎮靜,面不改色,還對高書記說:早應當整整社員里頭的歪風邪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