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據要津的成語故事
拼音qiè jù yào jīn
基本解釋比喻用陰謀手段占據重要的職位。
出處毛澤東《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若夫暗藏之汪精衛則招搖過市,竊據要津;匿影藏形,深入社會。”
暫未找到成語竊據要津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竊據要津)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死要面子 | 張潔《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絕不會把這些事往外講。” |
簡明扼要 | 毛澤東《黨委會的工作方法》:“講話、演說、寫文章和寫決議案,都應當簡明扼要。” |
無關緊要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七回:“可見字音一道,乃讀書人不可忽略的。大賢學問淵博,故視為無關緊要;我們后學,卻是不可少的。” |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 宋 祝穆《方輿勝覽 眉州 磨針溪》:“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赘衅湟?,還卒業”。 |
津津樂道 | 清 錢學綸《語新》下卷:“風流賢宰,疾惡憐才,俱假文字為勸懲,邑人士咸津津樂道之?!?/td> |
舉要刪蕪 | 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上》:“岑文本謂人曰:‘吾見周論事多矣,援引事類,揚榷古今,舉要刪蕪,會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也不可減。聽之靡靡,令人忘倦。” |
進退失據 | 宋 陳亮《謝安比王導》:“溫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故氣不足以決之,而進退失據。” |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td> |
要言不煩 | 三國 魏 管辰《管輅別傳》:“可謂要言不煩也?!?/td> |
引經據典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荀爽傳》:“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td> |
竊竊私語 | 宋 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時尚竊竊私語,未敢公然言之。” |
窺竊神器 | 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瞾檄》:“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td> |
據鞍讀書 | 《淵鑒類函·驢三》:“江鄰幾調藍山尉,騎驢赴官,第據鞍讀書,至迷失道,家人求之乃覺?!?/td> |
津津有味 | 明 朱之瑜《朱舜水集 答野節書之十七首》:“佳作愈讀愈覺津津有味,可見理勝之文,大勝他人詞致美好也。” |
不得要領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騫傳》:“騫不得要領?!?/td> |
有根有據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八回:“鄭恩聽了這一席話,欲待不信,這賣油梆子現在,是他掐算出來的,似乎有根有據,怎么不信?” |
據理力爭 | 北齊 魏收《魏書 陽固傳》:“崇雖貴盛,固據理不撓,談者欣焉。” |
偷香竊玉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雖不能夠竊玉偷香,且將盼行云眼睛兒打當?!?/td> |
據為己有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我故倡為析居之儀,將大宅良田,強奴巧婢,悉據為己有?!?/td> |
盜玉竊鉤 |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 武昌起義 清吏條陳》:“盛宣懷不過郵傳部大臣耳,倘使處于總協理大臣地位,則盜玉竊鉤,何事尚不可為。” |
竊玉偷香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雖不能勾竊玉偷香,且將這盻行云眼睛兒打當?!?/td> |
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 程樹榛《大學時代》第二十五章:“‘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你是個能下功夫的人,有肯動腦筋,自然都能干出個眉目來?!?/td> |
狗偷鼠竊 | 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君之門下,無非狗偷鼠竊、無賴之人也。” |
達官要人 | 宋·惠洪《冷齋夜話·課術有驗無驗》:“有日者能課,使之課莫不大奇中……凡為達官要人言皆無驗;至為市進凡庸山林之士課,則如目見而言。” |
據圖刎首 | 《文子 上義》:“左手據天下之圖而右手刎其喉,雖愚者不為,身貴于天下也?!?/td> |
鯨吞虎據 | 《舊唐書·蕭銑等傳論》:“自隋朝維絕,宇縣瓜分,小則鼠竊狗偷,大則鯨吞虎據。” |
有憑有據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又且他家差老園公請你,有憑有據,須不是你自輕自賤。” |
竊衣取溫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益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