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學累功的成語故事
拼音dùn xué lěi gōng
基本解釋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成就。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鈍學累功,不妨精熟。”
暫未找到成語頓學累功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頓學累功)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家之學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班固《典引》:“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 |
一將功成萬骨枯 | 唐·曹松《已亥歲感事》詩:“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
一將成功萬骨枯 | 洪楝園《后南柯·甲陣》:“一將成功萬骨枯,手提髑髏血模糊。” |
一得之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一心同功 | 《戰國策 中山策》:“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
一簣之功 | 《王守仁全集》卷一 :“務收一簣之功,勿為九仞之棄。” |
上當學乖 | 《涇諺匯錄》:“上當學乖,言吃虧處,即是長見識處也。” |
下學上達 | 《論語 憲問》:“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
不世之功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隗囂傳》:“足下將建伊、呂之業,弘不世之功。而大事草創,英雄未集。” |
不媿下學 | 《戰國策 齊策四》:“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媿下學。” |
不學無術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贊》:“然光不學亡術,暗于大理。” |
不學無識 | 宋 葉適《故樞密參政汪公墓志銘》:“大理少卿朱斐對上,指大理寺為詔獄。公論‘斐不自知職業何事,不學無識’,竟罷斐。” |
不學面墻 | 《尚書·周官》:“不學墻面,蒞事惟煩。” |
不差累黍 | 東漢 班固《漢書 律歷志上》:“度長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累。” |
不愧下學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 |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 《中國現在記》第二回:“總而言之,一句話,現在的情形,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
不爽累黍 | 清 王韜《淞隱漫錄 姚云纖》:“女鑿壁偷聽,得其指授,無人時轉喉學唱,音韻抑揚,不爽累黍。” |
不賞之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
丘山之功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故乃建秋山之功,享不訾之祿。” |
絲發之功 | 漢·蔡伯喈《上漢書十志疏》:“父子一門,兼愛恩寵,不能輸寫心力,以效絲發之功。” |
豐功偉業 | 冰心《“無限之生”的界線》:“無論是驚才,絕艷,豐功,偉業,與你接觸之后,不過只留下一抔黃土!” |
豐功偉烈 | 宋·王仲旉《南都賦》:“吾之徒聞孝王之遺風舊跡,不睹大宋之豐功偉烈。” |
豐功偉績 | 宋 周行己《上宰相書》:“逮事三主,始終一心,豐功偉績,昭煥今古。” |
豐功厚利 | 漢·班彪《王命論》:“帝王之祚,必有明圣,顯懿之德,豐功厚利積累之業。” |
豐功懋烈 | 金·胡祗橘《木蘭花慢》:“其于善行名言,豐功懋烈,誰得而廢之。” |
豐功懿德 | 《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誘呼鮮卑,侵擾北方”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自先帝初興,愛暨陛下,榮淵累葉,豐功懿德,策名褒揚,辯著廊廟,勝衣舉履,誦詠明文,以為口實。” |
豐功盛烈 | 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其豐功盛烈,所以銘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閭里之榮也。” |
豐功碩德 | 元·王惲《淇州創建故周府君祠碑銘》:“其豐功碩德,具載墓碑,茲不復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