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勞罰罪的成語故事
拼音shǎng láo fá zuì
基本解釋見“賞功罰罪”。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4回:“吾人奉命討之,諸君幸皆努力向前。大軍到處,不得擾民。賞勞罰罪,并不徇縱。”
暫未找到成語賞勞罰罪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賞勞罰罪)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勞燕分飛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td> |
勞民傷財 | 《元史 李元禮傳》:“而又勞民傷財,以奉土木?!?/td> |
主憂臣勞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td> |
罪上加罪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見今縣里告下忤逆,如今又打死小四,罪上加罪?!?/td> |
將功折罪 | 元 無名氏《隔江斗智》楔子:“如今權饒你將功折罪,點起人馬,隨我追趕出來?!?/td> |
汗馬功勞 | 韓非《韓非子 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td> |
雅俗共賞 | 明 孫仁儒《東郭記 綿駒》:“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td> |
罪魁禍首 | 明 鄭若庸《玉玦記 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td> |
罪有攸歸 | 明·陳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賜爾姬昌等節鉞,便宜行事,往懲其忤,毋得寬縱,罪有攸歸。” |
罪不容死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td> |
按勞分配 | 鄧小平《關于發展工業的幾點意見》:“堅持按勞分配原則?!?/td> |
千古罪人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三回:“不獨老楊禽獸,作千古罪人,即弟輩以小人之心推測君子,亦應抱愧?!?/td> |
分心勞神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27回:“展爺在家一天,倒覺的分心勞神。定于次日起身上杭州?!?/td> |
不辭勞苦 | 唐 牛肅《紀聞 吳保安》:“今日之事,請不辭勞苦?!?/td> |
賞心悅目 | 《宋史 范鎮傳》:“凡可以蕩心悅目,不宜有加于舊。” |
勞苦功高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身?!?/td> |
一勞永逸 | 東漢 班固《封燕然山銘》:“茲可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無寧者也。” |
任勞任怨 | 清 顏光敏《顏氏家藏尺牘》:“惟存一矢公矢慎之心,無愧屋漏,而闈中任勞任怨,種種非筆所能盡?!?/td> |
往返徒勞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大夫今日見諭,公則公言之,私則私言之,不必效舌劍唇槍,徒勞往返耳?!?/td> |
勞民費財 | 《新唐書·南詔傳贊》:“唐之治不能過兩漢,而地廣于三代,勞民費財,禍所繇生。” |
罪該萬死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隨命侍者領去,棄之溝瀆。婢子罪該萬死?!?/td> |
將功贖罪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1回:“今云長雖犯法,不忍違卻前盟。望權記過,容將功贖罪。” |
任怨任勞 | 漢·桓寬《鹽鐵論·刺權》:“夫食萬人之力者,蒙其憂,任其怨勞?!薄稘h書·石顯傳》:“誠不能以一軀稱快萬眾,任天下之怨?!?/td> |
興師問罪 | 宋 沈括《夢溪筆談》:“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td> |
賞心樂事 | 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td> |
舉手之勞 | 唐 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 “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
論功行賞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顧譚傳》:“時論功行賞,以為駐敵之功大,退敵之功小?!?/td> |
徒勞無功 | 宋 朱熹《詩集傳》:“厭小而務大,忽近而圖遠,將徒勞而無功也?!?/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