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87 個唇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hū chún hào chǐ朱唇皓齒 | 鮮紅的雙唇,雪白的牙齒。形容容貌美麗。 | 戰國楚·屈原《大招》:“朱唇皓齒,嫭以姱只。” |
guāi chún mì shé乖唇蜜舌 | 形容口齒伶俐,慣于說討人喜歡的甜言蜜語。 | 《醒世姻緣傳》第一百回:“素姐那乖唇蜜舌,又拿著沒疼熱的東西交結童奶奶這伙子人,不惟把他可惡,且都說起他的好處。” |
bān kǒu nòng chún搬口弄唇 | 搬:搬弄;弄:賣弄。指說長道短,挑拔是非或賣弄口才。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3回:“又見我兩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買賣。” |
bí tā chún qīng鼻塌唇青 | 形容臉部傷勢嚴重。 | 李涵秋《廣陵潮》第六五回:“想罷再看看嚴大成,已打得鼻塌唇青,簡直不成模樣。” |
bān chún dì shé搬唇遞舌 | 挑拔是非。 | 元 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三折:“你撒了手,不似你這個兩頭白面,搬唇遞舌的歹弟子孩兒。” |
yáo chún gǔ shé搖唇鼓舌 | 鼓舌:嚼舌頭;指詭辨。搖動嘴唇;鼓動舌頭。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游說。 |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 |
chún fǔ xiāng lián唇輔相連 | 猶言唇齒相依。語本《左傳·僖公五年》:“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 語出《左傳·僖公五年》:“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
chún bù lí sāi唇不離腮 | 比喻關系親近,經常待在一起。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2回:“我和娘成日唇不離腮。” |
chún jiē chǐ hán唇揭齒寒 | 見“唇亡齒寒”。 | |
nǔ chún zhàng zuǐ努唇脹嘴 | 努:用力伸出或突出;脹:膨脹。形容不歡喜的樣子。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33回:“連這等一個剛毅不屈的仲由老官,尚且努唇脹嘴,使性旁氣。” |
shé bì chún jiāo舌敝唇焦 | 敝:破;焦:干。舌頭破爛;嘴唇干焦。形容說話很多;費盡口舌。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夫差內傳》:“焦唇干舌,苦身勞力,上事群臣,下養百姓。” |
chún fǔ chǐ luò唇腐齒落 | 比喻讀書諷誦極為勤苦。 | 漢·東方朔《答客難》:“今子大夫修先生之術,慕圣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記,著于竹帛,唇腐齒落,服膺而不可釋。” |
gāo chún shì shé膏唇試舌 | 用膏涂嘴唇,用巾揩舌頭。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話說出來。 | 《后漢書·宦者呂強傳》:“群邪項領,膏唇試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 |
tú fèi chún shé徒費唇舌 | 徒:白白地。指白講了一大套話,結果仍然無濟于事。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費唇舌,你這鄉談暫且留著,等小弟日后學會再說罷。” |
fān chún nòng shé翻唇弄舌 | 翻:反轉;弄:戲耍。傳閑話,弄是非。指用花言巧語搬弄是非。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6回:“第一要才學,第二就要人品了,又要好相處,沒些說是說非,翻唇弄舌,這就好了。” |
diān chún bò zuǐ顛唇簸嘴 | 謂搬弄口舌。 | 《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王家若男若女,若大若小,那一個不欣羨潘小官人美貌,如潘安再出,暗暗地顛唇簸嘴,批點那飛天夜叉之丑。” |
diān chún bǒ zuǐ攧唇簸嘴 | 攧:同“顛”。搖唇動嘴。說長道短,背后非議。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7卷:“自己不肯施仁仗義,及見他人做了好事,反又攧唇簸嘴。” |
gǔ chún yáo shé鼓唇搖舌 | 耍嘴皮,嚼舌頭。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們,你鼓唇搖舌的, 自己開心作戲,卻說是稱功頌德呢。”\"\"\" |
chún bì shé fǔ唇敝舌腐 | 猶唇焦舌敝。 | |
guǎn tū chún jiāo管禿唇焦 | 管:筆管,指筆;焦:干燥。筆寫禿,嘴唇說干。比喻辦事交涉很費力。 | 清·薛福成《通籌南洋各島添設領事官保護華民疏》:“外部以咨商藩部為辭,藩部以官民不便為說,雖管禿唇焦,而終無如彼何。” |
ráo shé tiáo chún饒舌調唇 | 饒舌,多嘴。調唇,耍嘴皮子。指多嘴多舌,搬弄是非。 | 明 無名氏《蘇九淫奔》第一折:“我恰待饒舌調唇,怎當他拔樹尋根。” |
yáo chún gǔ huì搖唇鼓喙 | 猶言搖唇鼓舌。 | 明·宋濂《送徐大年還淳安序》:“世之好議論者,見其辭祿而歸,搖唇鼓喙,詡詡相夸獎。” |
fǎn chún xiāng jī反唇相譏 | 反唇:原指翻嘴唇表示不服氣;引申為頂嘴。譏:諷刺、挖苦、嘲笑。反過嘴來譏諷對方。 | 清 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誤增不字義》:“于是知不善讀書而率臆妄改,皆與古人反唇相譏也。” |
shé jiàn chún qiāng舌劍唇槍 | 舌如劍,唇象槍。形容爭辯激烈,言詞鋒利,針鋒相對,各不相讓。 | 元 劉唐卿《降桑椹》第一折:“平日之間,別無甚么買賣,全憑著舌劍唇槍,說嘴兒哄人的錢使。” |
tiáo shé nòng chún調舌弄唇 | 猶言調唇弄舌。 | 明·徐元《八義記·孤兒出宮》:“須不會調舌弄唇。對天修合方真藥圣,揭榜入宮庭。” |
zhū chún yù miàn朱唇玉面 | 指美女。 | 隋·江總《雜曲》之三:“寶釵翠鬢還相似,朱唇玉面非一行。” |
fěn miàn zhū chún粉面朱唇 | 白面紅唇。有時形容面顏姣美。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說著,果然出去帶進一個小后生來,較寶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舉止風流,似在寶玉之上。” |
zhū chún liú chǐ朱唇榴齒 | 榴:石榴。嘴唇紅潤,牙齒像石榴果實那樣整齊。形容貌美麗。 |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第十卷:“兩行盡是女人,年方二八,美貌輕盈,星限柳眉,朱唇榴齒,桃臉蟬發。” |
chún jiān shé lì唇尖舌利 | 言詞尖利。 | |
hóu jiāo chún gān喉焦唇干 | 喉嚨和嘴唇都非常干。形容極力勸說。 | 漢·焦延壽《易林》第13卷:“龍馬上山,焦無水泉,喉焦唇干,渴不能言。” |
lǘ chún bù duì mǎ kǒu驢唇不對馬口 | 比喻說話寫文章,前言不搭后語,兩不相合。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94回:“稍一疏神,便說的驢唇不對馬口,那還有什么趣味呢!” |
tiáo chún nòng shé調唇弄舌 | 見“調唇弄舌”。 | 《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況在私衙中,料中外人來往,恣意調唇弄舌。” |
gǔ chún zǎ shé鼓唇咋舌 | 同“鼓唇搖舌”。 |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而胥吏衙役輩鼓唇咋舌,欲以罔利。” |
qiáng chún liè zuǐ強唇劣嘴 | 謂說話厲害,不肯讓人。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四折:“也則為公心直道,從沒分毫詐。也不是強唇劣嘴,要做鄉村霸。” |
dòu chún hé shé斗唇合舌 | 猶言耍嘴皮子,賣弄口才。 |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而更學斗唇合舌。” |
chún chǐ xiāng xū唇齒相須 | 猶唇齒相依。 |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四海冶》:“宣鎮東起四海冶、火焰山,接昌鎮、黃花鎮界。四海冶正直黃花鎮北,適當山陵后背,乃唇齒相須之地。” |
shé gān chún jiāo舌干唇焦 | 說話過多,舌頭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費盡口舌,苦心勸說。 | |
fù shé jiāo chún縛舌交唇 | 縛:用繩纏束。閉著嘴,不敢說話 | 唐·孫樵《逐痁鬼文》:“復有司馬安者,攘義盜仁,縛舌交唇,柔聲婉顏,狐媚當權。” |
chún chǐ zhī bāng唇齒之邦 | 嘴唇與牙齒互相儲存依存。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與共。 | 《三國志·魏志·鮑勛傳》:“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
zhāng chún zhí zī張唇植髭 | 謂唇吻開合。形容滔滔不絕地論列是非的樣子。 | 嚴復《論中國分黨》:“其一則極守舊之人,夙負盛名,為天下所歸往,及見西法,不欲有一事為彼所不知不能也,乃舉聲光化電之粗跡,兵商工藝之末流,毛舉糠秕,附會經訓,張唇植髭,不自愧汗。” |
zā zuǐ nòng chún咂嘴弄唇 | 見“咂嘴弄舌”。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王舉人]眼看見那小學生的仿紙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覺就吃了一驚;一會兒咂嘴弄唇的,臉上做出許多怪物像。” |
chǐ bái chún hóng齒白唇紅 | 牙齒白,嘴唇紅。形容面容美。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0回:“那廝喚做小張三,生得眉清目秀,齒白唇紅。” |
chún hóng chǐ bái唇紅齒白 | 嘴唇紅,牙齒白。形容人容貌俊美。 | 明·胡文煥《瓊琚記·桑下戲妻》:“只見唇紅齒白,桃花臉,綠鬢朱顏柳葉眉,因此不忍而去。” |
gāo chún fàn shé膏唇販舌 | 猶言膏唇拭舌。販舌,謂賣弄口舌。 | 南朝·陳·徐陵《與楊仆射書》:“其外膏唇販舌,分路揚鑣,無罪無辜,如兄如弟。” |
gào chún qí shé膏唇歧舌 | 歧舌:賣弄口才,說話反復無常。極力用語言打動人。 | 清·錢謙益《復李叔則書》:“生平迂愚,恥以文字媚人,況敢膏唇歧舌,以誑知己。” |
hào chǐ hóng chún皓齒紅唇 | 皓:白色的樣子。齒白唇紅。形容女子容貌的嬌美。 | 魯迅《故事新編·鑄劍》:“那頭是秀眉長眼,皓齒紅唇;頭發蓬松,正如青煙一樣。” |
lǘ chún mǎ zuǐ驢唇馬嘴 | 比喻說話寫文章,前言不搭后語,前后矛盾。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文偃禪師》:“若是一般掠虛漢,食人涎唾,記得一堆一擔骨幢,到處逞驢唇馬嘴。” |
gǔ shé yáo chún鼓舌搖唇 | 同“鼓唇搖舌”。 | 元·高文秀《誶范叔》第二折:“幾時行通利方,憑著咱鼓舌搖唇,立取他封侯拜將。” |
yóu zuǐ huā chún油嘴花唇 | 形容說話油滑虛浮。 | 清·李玉《清忠譜·創祠》:“日日假忙,說道某鄉紳叫管家來邀;時時搗鬼,說道某官府著農民相召。止不過油嘴花唇,無非要騙人錢鈔。” |
lǘ chún mǎ zī驢唇馬觜 | 胡扯,瞎說。 | |
jiāo shé jiān chún齰舌緘唇 | 咬舌閉口。形容閉口不言。 | |
fèi shé láo chún費舌勞唇 | 費:耗損;勞:勞苦。比喻說了許多的話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那過善本來病勢已有七八分了,卻又勉強料理這事,喉長氣短,費舌勞唇,勞碌這半日,到晚上愈加沉重。” |
shé bì chún kū舌敝唇枯 | 敝:破;枯:枯干。舌頭破爛,嘴唇干焦。形容費盡了唇舌。 | 孫中山《<民報>發刊詞》:“近時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強中國以比歐美。” |
chuī chún chàng hǒu吹唇唱吼 | 形容喧鬧喊叫。 | 《南史·侯景傳》:“丑徒數萬,同共吹唇唱吼而上。” |
gòng xiāng chún chǐ共相唇齒 | 唇齒:比喻關系密切,互相依存。比喻互相依存,有共同的利害關系。 | 《魏書·百濟傳》:“或南通劉氏,或北約蠕蠕,共相唇齒,謀陵王略。” |
tóng chún tiě shé銅唇鐵舌 | 比喻雄辯的口才。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3回:“不得賢弟自來力救,便有銅唇鐵舌,也和他分辯不得。” |
tiāo yá liào chún挑牙料唇 | 搖動嘴唇。謂吵嘴,爭吵。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二折:“又不是挑牙料唇,只待要尋爭覓釁。” |
chún qiāng shé jiàn唇槍舌劍 | 嘴唇像槍;舌頭像劍。形容能言善辯;言詞犀利;針鋒相對。也作“舌劍唇槍。” | 元 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 |
jiāo chún bì shé焦唇敝舌 | 謂費盡口舌。 | 明·呂坤《呻吟語》第二卷:“不然,終日三五聚談,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
gāo chún qí shé膏唇岐舌 | 猶言膏唇拭舌。岐舌,謂舌頭上耍花招,說話反復無常。 | 清·錢謙益《復李叔則書》:“生平迂愚,恥以文字媚人,況敢膏唇岐舌,以誑知己。” |
chún jiāo shé bì唇焦舌敝 | 焦:干;敝:破。嘴唇干,舌頭破。形容說話太多,費盡唇舌。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夫差內傳》:“焦唇乾舌,苦身勞力,上事群臣,下養百姓。” |
bān chún nòng shé搬唇弄舌 | ①挑撥是非。②賣弄口才。 | ①明 徐某《殺狗記 看書苦諫》:“搬唇弄舌,口是心非,到底有失,不可輕信。”②許地山《海角底孤星》:“你們念書人底能干只會在女人面前搬唇弄舌罷。” |
gǔ shé yáng chún鼓舌揚唇 | 轉動舌頭,張開嘴唇。形容開口說唱。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揚唇,唱一年家春盡一年家春。” |
diào shé gǔ chún掉舌鼓唇 | 炫耀口才,夸夸其談。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9回:“妝女的呈嬌獻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
chún chǐ xiāng yī唇齒相依 | 嘴唇和牙齒互相依靠;比喻雙方關系密切;互相依存;利害與共。也作“唇齒相濟。”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鮑勛傳》:“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
báo chún qīng yán薄唇輕言 | 形容多嘴,說話隨便。 | 春秋 無名氏《靈樞經 逆順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 |
chún rú jī dān唇如激丹 | 激丹:鮮明的紅色。形容嘴唇紅潤。 | 戰國·宋·莊周《莊子·盜跖》:“今將軍兼此三者,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齒如齊貝,音中黃鐘,而名曰盜跖。” |
chún jié chǐ hán唇竭齒寒 | 見“唇亡齒寒”。 | 《莊子·胠篋》:“故曰,唇竭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 |
yáo chún nòng shé搖唇弄舌 | 耍嘴皮,嚼舌頭。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 | 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100回:“你休要搖唇弄舌,你紀大太爺是安善良民,守分百姓,豈可同賊人為伍?” |
gòng wéi chún chǐ共為唇齒 | 比喻互相輔助。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
zhū chún fěn miàn朱唇粉面 | 形容女子貌美。亦指美女。 | 元·高明《琵琶記·牛氏歸奴》:“繡屏前品竹彈絲,擺列的是朱唇粉面。” |
chún wáng chǐ hán唇亡齒寒 | 亡:沒有。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兩者關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關。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
gāo chún shì shé膏唇拭舌 | 潤滑嘴唇,拭凈舌頭。意謂極力用話語打動人,多指讒毀。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宦者呂強傳》:“群邪項領,膏唇試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 |
chún jiāo kǒu zào唇焦口燥 | 焦:干。形容說話過多而口唇干燥。 | 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
kǒu zào chún gān口燥唇干 | 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話說得很多或費盡口舌。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相和歌辭十一 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干。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
tiāo chún liào zuǐ挑唇料嘴 | 見“挑牙料唇”。 | 元·李致遠《還牢末》第一折:“誰與你挑唇料嘴,辨別個誰是誰非。” |
lǘ chún bù duì mǎ zuǐ驢唇不對馬嘴 | 比喻說話寫文章;前言不搭后語;兩不相合。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9卷:“驢唇馬嘴夸我解問,十轉五繞你從朝。” |
gǔ chún nòng shé鼓唇弄舌 | 鼓:撥動,振動。振動嘴唇,撥弄舌頭。形容憑口舌挑撥、煽動或進行游說。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今已陷之于喪亡,尚不自恥,猶敢鼓唇弄舌于眾諸侯之前耶?” |
wǎng fèi chún shé枉費唇舌 | 白費言辭,不起作用。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九回:“這官去后,伯伯仍前舊性不改,卻不枉費唇舌?” |
chún gān kǒu zào唇干口燥 | 形容說話過多而出現口干舌燥的現象。 | 《古樂府·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干。” |
fǎn chún xiāng jī反唇相稽 | 反唇:回嘴;頂嘴;稽:爭論;計較。受到指責不服氣;抓住對方話把;反過來責問對方。 | 漢 賈誼《治安策》:“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 |
fǔ chē chún chǐ輔車唇齒 | 輔:嘴旁頰骨。車:牙床,即牙床骨。頰骨和牙床骨,嘴唇和牙齒。指相互依存的雙方。 | 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外失輔車唇齒之援,內有毛羽零落之漸。” |
hào chǐ zhū chún皓齒朱唇 | 皓:白色的樣子;朱:紅色。齒白唇紅。形容女子容貌的嬌美。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2回:“打扮粉妝玉琢,皓齒朱唇。” |
jiāo chún gàn shé焦唇干舌 | 見“焦唇干舌”。 | 《孔子家語·屈節》:“孤嘗不料力而興吳難,受困會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 |
tú fèi chún shé徒廢唇舌 | 徒:徒然,白白地。白白耗費口舌,解決不了問題。 | 葉圣陶《潘先生在難中》:“妙用豈是人人能夠了解的,向他們辯白,也不過徒廢唇舌,不如省些精神罷。” |
zā zuǐ tiǎn chún咂嘴舔唇 | 見“咂嘴弄舌”。 |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段:“武震卻吃得又香又甜,一面吃一面還咂嘴舔唇的,品著滋味。” |
jiāo chún gàn fèi焦唇干肺 | 謂憂心如焚,肺為之枯干。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順民》:“三年苦身勞力,焦唇干肺,內親群臣,下養百姓,以來其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