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名隱姓的成語故事
拼音mái míng yǐn xìng
基本解釋隱:隱瞞。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不讓別人知道。
出處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八卷:“后遂化鶴回家,埋名隱姓,生下你兄弟姊妹,幸今都已長成。”
暫未找到成語埋名隱姓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埋名隱姓)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舉成名 | 唐 韓愈《國子監司業竇公墓志銘》:“公一舉成名而東。” |
一文不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
一文莫名 | 巴金《談<憩園>》:“不過我雖然一文莫名靠稿費生活,卻不能不說自己不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所以我會由五叔的死想出了一個楊老三的故事。” |
一錢不名 |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二回:“岑其身道:‘我也本來打算早辦,只是大嫂同舍妹要在家多停幾日。又兼我是一錢不名,還要張羅幾文才能辦事,因此耽擱下來。’” |
不伏燒埋 | 元 康進之《李逵負棘》第四折:“休道你兄弟不伏燒埋,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來;若不打,這頑皮不改。” |
不務空名 | 毛澤東《<中國工人>發刊詞》:“工人中間應該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們應該有知識,有能力,不務空名,會干實事。” |
不可名狀 | 晉 葛洪《神仙記》:“光彩耀目,不可名狀。” |
不可名貌 | 宋·周密《武林舊事》第五卷:“穿幽透深,不可名貌。” |
不名一文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書劍飄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
不名一格 | 清錢泳《履園叢話 收藏 元》:“有元一代畫家,全講氣韻,不名一格,實能超出唐、宋人刻畫之習。” |
不名一錢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
中外馳名 | 曾樸《孽海花》第32回:“女主人又是中外馳名的美人,我要把《清平調》的‘名花傾國兩相歡’,改做‘傾城名士兩相歡’了。” |
舉世聞名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卷七 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
久負盛名 |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八章:“他是由于在玉器鑒賞方面的久負盛名而受聘于解放后成立的國營公司的,成為國家干部。” |
久聞大名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1回:“朱仝道:‘久聞大名。’連忙下拜。” |
爭名于朝,爭利于市 | 《戰國策 秦策一》:“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 |
爭名奪利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
爭名競利 | 宋·秦觀《自警》詩:“爭名競利走如狂,復被利名生怨隙。” |
爭名逐利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青衫記·華陰騎驢>》:“爭名逐利,枉將人白日馳驅。” |
二姓之好 | 《禮記·昏義》:“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濟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
虧名損實 | 南朝·梁·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至于虧名損實,為國為身,知其不可。” |
人怕出名豬怕壯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3回:“俗話兒說的,‘人怕出名豬怕壯’,況且又是個虛名兒。” |
人死留名 | 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 王彥章傳》:“彥章武人,不知書,常為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假名托姓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3回:“俺哥哥不是這般的人,多有依草附木,假名托姓的在外頭胡做。” |
像形奪名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七回:“又有叫作甚麼綠荑的,還有甚么丹椒、蘼蕪、風連,見于《蜀都賦》。如今年深歲改,人不能識,故皆象形奪名,漸漸的喚差了,也是有的。” |
兵出無名 | 《漢書·高帝紀》:“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
冒名接腳 | 《舊唐書 韋陟傳》:“后為吏部侍郎,常病選人冒名接腳,闕員既少,取士良難。” |
冒名頂替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25回:“你走了便也罷,卻怎么綁些柳樹在此,冒名頂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