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冰索火的成語故事
拼音qiāo bīng suǒ huǒ
基本解釋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一定不會成功。
出處《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第四卷:“若敲冰而索火,類緣木以求魚。”
暫未找到成語敲冰索火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敲冰索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家一火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五卷:“王媼嫁了馬周,把自己一家一火,都搬到馬家來了。” |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文若虛道:‘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膽氣了。只是守了這些銀錢回去罷。’” |
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趙州道:‘無意者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 |
一片冰心 | 唐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一索得男 | 《周易 說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 |
一索成男 | 宋·王邁《賀陳講書謀仲諏璋慶》詩:“十為良月陽將長,一索成男喜可知。” |
七竅冒火 | 《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三回:“一天兩天還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還沒有信呢?俗語說的好,真是七竅冒火,五臟里生煙。” |
萬家燈火 | 唐 白居易《江樓夕望招客》:“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
不假思索 | 宋 黃榦《黃勉齋文籍 復黃會卿》:“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間,此意便在。” |
不加思索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95回:“包公將轎內隨行紙墨筆硯,叫包興遞與婦人另寫一張,只見不加思索,援筆立就,呈上。” |
不吃煙火食 | 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九引《直方詩話》:“文潛先與李公擇輩來予家作長句。后再同東坡來,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不瘟不火 | |
不通水火 | 東漢 班固《漢書 孫寶傳》:“稚季耳目長,聞知之,杜門不通水火。”顏師古注:“不通水火,謂雖鄰伍亦不往來也。” |
不避水火 | 《水滸傳》第五八回:“賢弟心中有何危厄不決之難,但請盡說不妨,便當不避水火,力為解救,與汝相助。” |
不避湯火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 |
不食人間煙火 | 宋·阮閱《詩話總龜》第九卷:“東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不食煙火 | 《終有報》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煙火,體氣欲仙。” |
東敲西逼 | 蔡東藩《后漢通俗演義》第二回:“百姓又最怕輸糧,地方官刑驅勢迫,東敲西逼。” |
臨危履冰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90卷:“故圣人當言而懼,發言而憂,常如臨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貧。” |
臨深履冰 | 晉·葛洪《抱樸子·君道》:“誠能事過乎儉,臨深履冰,居安不忘乘奔之戒,處存不廢慮亡之懼。” |
烏燈黑火 | |
了如觀火 | 鄒魯《戊甲云南河口之役》:“今有河內來函,讀之必了如觀火,從此兄等之出而說人,必更有把握矣。” |
事火咒龍 | |
井中求火 | |
交梨火棗 | 《真誥·運象二》:“玉醴金漿,交梨火棗,此則騰飛之藥,不比于金丹也。” |
以冰致蠅 | 《呂氏春秋·功名》:“以貍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 |
以火去蛾 | 《太平御史》卷九四四引《韓子》:“以火去蛾蛾愈多,以魚毆蠅蠅愈至。” |
以火救火 | 先秦 莊周《莊子 人間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