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功希寵的成語故事
拼音yāo gōng xī chǒng
基本解釋求取功名和寵信。
出處明·王瓊《雙溪雜記》:“茍以迎駕為名,自可邀功希寵。”
暫未找到成語邀功希寵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邀功希寵)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將功成萬骨枯 | 唐·曹松《已亥歲感事》詩:“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
一將成功萬骨枯 | 洪楝園《后南柯·甲陣》:“一將成功萬骨枯,手提髑髏血模糊。” |
一得之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一心同功 | 《戰國策 中山策》:“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
一簣之功 | 《王守仁全集》卷一 :“務收一簣之功,勿為九仞之棄。” |
一線希望 | 丁玲《水》:“他們還留著一線希望,這希望使他們一天一天地瘦起來,然而卻一天一天地清醒起來了。” |
不世之功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隗囂傳》:“足下將建伊、呂之業,弘不世之功。而大事草創,英雄未集。” |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 《中國現在記》第二回:“總而言之,一句話,現在的情形,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
不賞之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
丘山之功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故乃建秋山之功,享不訾之祿。” |
絲發之功 | 漢·蔡伯喈《上漢書十志疏》:“父子一門,兼愛恩寵,不能輸寫心力,以效絲發之功。” |
豐功偉業 | 冰心《“無限之生”的界線》:“無論是驚才,絕艷,豐功,偉業,與你接觸之后,不過只留下一抔黃土!” |
豐功偉烈 | 宋·王仲旉《南都賦》:“吾之徒聞孝王之遺風舊跡,不睹大宋之豐功偉烈。” |
豐功偉績 | 宋 周行己《上宰相書》:“逮事三主,始終一心,豐功偉績,昭煥今古。” |
豐功厚利 | 漢·班彪《王命論》:“帝王之祚,必有明圣,顯懿之德,豐功厚利積累之業。” |
豐功懋烈 | 金·胡祗橘《木蘭花慢》:“其于善行名言,豐功懋烈,誰得而廢之。” |
豐功懿德 | 《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誘呼鮮卑,侵擾北方”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自先帝初興,愛暨陛下,榮淵累葉,豐功懿德,策名褒揚,辯著廊廟,勝衣舉履,誦詠明文,以為口實。” |
豐功盛烈 | 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其豐功盛烈,所以銘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閭里之榮也。” |
豐功碩德 | 元·王惲《淇州創建故周府君祠碑銘》:“其豐功碩德,具載墓碑,茲不復云。” |
豐功茂德 | 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江東以來,有國有家,豐功茂德,未有如斯之盛者。” |
樂事勸功 | 西漢·戴圣《禮記·王制》:“無曠土,無游民,食節事時,民咸安其居,樂事勸功。” |
九轉功成 | 《抱樸子·金丹》:“其一轉至九轉,遲速各有日數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轉數少,其藥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遲也;其轉數多藥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
事倍功半 | 《孟子 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
事半功倍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
事半功百 | 清·魏源《道光丙戎海運記》:“因利乘便,事半功百,而元代所未有也。” |
事捷功倍 | 清·侯方域《上三省督府剿撫議》:“既示必死之期,又開可生之路,利害懸殊,事捷功倍。” |
以功補過 | 《云笈七簽》卷九十三:“追悔既往,洗心自新。雖失之于壯齒,冀收之于晚節。以功補過,過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 |
以功覆過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朱據傳》:“據以為天下未定,宜以功覆過,棄瑕取用,舉清厲濁,足以沮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