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弱攻昧的成語故事
拼音jiān ruò gōng mèi
基本解釋兼并弱國,討伐昏聵糊涂的君主。
出處《尚書 仲虺之誥》:“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暫未找到成語兼弱攻昧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兼弱攻昧)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素昧平生 | 唐 段成式《劍俠傳 郭倫觀燈》:“素昧平生,忽蒙救護(hù),脫妻子于危難,先生異人乎?”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元·許名奎《忍經(jīng)》:“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不攻自破 | 唐 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
以弱制強(qiáng) |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qiáng),以柔制剛。” |
以毒攻毒 | 宋 羅泌《路史 有巢氏》:“而劫痼改積,巴菽殂葛猶不得而后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 |
攻無不克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古來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端賴吾能用兵之將,求之于今,邈不可得。” |
反攻倒算 | 丁玲《在嚴(yán)寒的日子里》第四章:“哪里只是當(dāng)干部的才受壓迫,才怕地主反攻倒算,才要躲出去。” |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春秋·齊·孫武《孫子·計(jì)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
內(nèi)外夾攻 |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間內(nèi)外夾攻,方能取勝。” |
攻城掠地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4回:“李密諸將士,當(dāng)時(shí)攻城掠地,倚著金帛來得易,也用得易。” |
智勇兼?zhèn)?/a>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49回:“此人智勇兼?zhèn)洌朴谟帽鞴串?dāng)調(diào)回,可以退敵。” |
濟(jì)弱鋤強(qiáng)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8回:“這不平之氣,個(gè)個(gè)有的,若沒個(gè)濟(jì)弱鋤強(qiáng)的手段,也只干著惱一番。” |
材能兼?zhèn)?/a> | 元 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王煥也空學(xué)的文武雙全,培養(yǎng)得材能兼?zhèn)洹!?/td> |
攻其不備 | 孫武《孫子 計(jì)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 語出《孫子 計(jì)》:“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違強(qiáng)陵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四年》:“唯仁者能之,違強(qiáng)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約,非仁也。” |
弱不勝衣 | 先秦 荀況《荀子 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 |
才德兼?zhèn)?/a> | 元 無名氏《娶小喬》第一折:“江東有一故友,乃魯子敬,此人才德兼?zhèn)洹!?/td> |
倍道兼進(jìn)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22回:“迎二帝于沙漠,救生民于涂炭,爾其倍道兼進(jìn),以慰朕懷。” |
戰(zhàn)勝攻取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三》:“操大國之勢(shì),征強(qiáng)兵伐諸侯,戰(zhàn)勝攻取,利盡歸于陶,國之幣帛竭入太后之家。” |
兼程并進(jìn) | 《三國志·賈逵傳》:“乃兼道進(jìn)軍,多設(shè)旗鼓為疑兵。” |
車攻馬同 | 《詩經(jīng)·小雅·車攻》:“我車既攻,我馬既同。” |
攻瑕指失 | 清·顧炎武《與友人書》:“今此舊編,有塵清覽。知我者當(dāng)為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遺諸后人。” |
弱不禁風(fēng) | 唐 杜甫《江雨有懷鄭典設(shè)》詩:“亂波紛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風(fēng)。” |
鋤強(qiáng)扶弱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2卷:“此等鋤強(qiáng)扶弱的事,不是我,誰人肯做?” |
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 語出《孫子 計(jì)》:“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攻城略地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兵略訓(xùn)》:“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
恃強(qiáng)凌弱 | 明 馮夢(mèng)龍《警世通言》卷三:“那桀紂有何罪過?也無非倚貴欺賤,恃強(qiáng)凌弱,總來不過是使勢(shì)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