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師糜餉的成語故事
拼音láo shī mí xiǎng
基本解釋謂徒勞兵力,空費軍餉。
出處清·葉廷琯《鷗陂漁話·潘吳二家論楊嗣昌詩》:“按嗣昌小有才,思宗任之頗專且久,而勞師糜餉,辦賊迄無成功。”
暫未找到成語勞師糜餉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勞師糜餉)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勞燕分飛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
師心自是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座,謬誤差失者多矣。” |
出師無名 | 《新唐書·東夷傳·高麗》:“莫離支殺君,虐用其下如檴阱,怨痛溢道,我出師無名哉?” |
勞民傷財 | 《元史 李元禮傳》:“而又勞民傷財,以奉土木。” |
主憂臣勞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 |
三人行,必有我師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汗馬功勞 | 韓非《韓非子 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 |
出師不利 | 浩然《艷陽天》第29章:“今天真是出師不利,一個好人都沒有遇上。” |
師嚴道尊 | 《荀子·致士》:“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 |
按勞分配 | 鄧小平《關于發展工業的幾點意見》:“堅持按勞分配原則。” |
分心勞神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27回:“展爺在家一天,倒覺的分心勞神。定于次日起身上杭州。” |
不辭勞苦 | 唐 牛肅《紀聞 吳保安》:“今日之事,請不辭勞苦。” |
勞苦功高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身。” |
一勞永逸 | 東漢 班固《封燕然山銘》:“茲可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無寧者也。” |
任勞任怨 | 清 顏光敏《顏氏家藏尺牘》:“惟存一矢公矢慎之心,無愧屋漏,而闈中任勞任怨,種種非筆所能盡。” |
往返徒勞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大夫今日見諭,公則公言之,私則私言之,不必效舌劍唇槍,徒勞往返耳。” |
興師動眾 | 《吳子 勵士》:“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
勞民費財 | 《新唐書·南詔傳贊》:“唐之治不能過兩漢,而地廣于三代,勞民費財,禍所繇生。” |
師直為壯 |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 |
任怨任勞 | 漢·桓寬《鹽鐵論·刺權》:“夫食萬人之力者,蒙其憂,任其怨勞。”《漢書·石顯傳》:“誠不能以一軀稱快萬眾,任天下之怨。” |
無師自通 | 唐 賈島《送賀蘭上人》詩:“無師禪自解,有格句堪夸。” |
興師問罪 | 宋 沈括《夢溪筆談》:“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 |
開山祖師 | 宋 劉克莊《詩話前集》:“歐公詩如昌黎,不當以詩論,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 |
舉手之勞 | 唐 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 “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
徒勞無功 | 宋 朱熹《詩集傳》:“厭小而務大,忽近而圖遠,將徒勞而無功也。” |
教無常師 | 《尚書 咸有一德》:“德無常師,主善為師。” |
學無常師 | 《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
吃苦耐勞 | 朱自清《新中國在望中》:“新中國雖然已在望中,可是得吃苦耐勞,才能到我們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