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溪利跂的成語故事
拼音qí xī lì guì
基本解釋謂故作高深,立異離群。《茍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溪利跂,茍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王先謙集解:“綦溪,猶言極深耳,利與離同……離世獨立,故曰離跂。”一說,綦溪,邪徑;利跂,利其歧途而不循正途。
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溪利跂,荀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
暫未找到成語綦溪利跂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綦溪利跂)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干凈利落 | 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不是老人家,誰能做這樣干凈利落?” |
損人不利己 | 魯迅《書信 致曹聚仁》:“只有損人而不利己的事,我是反對的。” |
急功近利 | 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 卷九 對膠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功。” |
唯利是圖 | 晉 葛洪《抱樸子》:“名過其實,由于夸誑,內抱貪濁,惟利是圖。” |
出師不利 | 浩然《艷陽天》第29章:“今天真是出師不利,一個好人都沒有遇上。” |
弊多利少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18章:“從咱們的安全上想,可是弊多利少啊!” |
利欲熏心 | 宋 黃庭堅《贈別李次翁》詩:“利欲熏心,隨人翕張。” |
去害興利 | 唐·韓愈《國子助教河東薛君墓志銘》:“后佐河陽軍,任事去害興利。” |
計功謀利 | 明·鐘士懋《送鄭先生之昌國訓導序》:“以其計功謀利之心,而任之以正誼明道之責,譬猶建樛屈之木,而為測景之表。” |
名利雙收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但愿吾兄從此一帆風順,升官發財,各式事情都在此中生發,真是名利雙收,再好沒有。” |
利害得失 | 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豪杰傳》第四回:“我雖然素有是志,可恨自己學問太淺,不能夠把那利害得失,詳詳密密說將出來,感動大眾,所以稽延至今,甚為憾事。” |
惟利是圖 | 晉·葛洪《抱樸子·勤求》:“由于夸誑,內抱貪濁,惟利是圖。” |
坐收漁利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二》:“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
無往不利 | 唐 李虛中《命書》:“官高祿厚,無往不利。” |
婦姑勃溪 | 莊周《莊子 外物》:“室無空虛,則婦姑勃溪。” |
因勢利導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
見利忘義 | 東漢 班固《漢書 樊酈滕灌靳周傳》:“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
利齒能牙 | 元 張壽卿《紅梨花》第一折:“這妮子使著呵,早妝聾做啞。潑賤才,堪人罵,再休來利齒能牙。” |
爭權奪利 | 鄒韜奮《消弭內戰的唯一途徑》:“任何為私人私黨爭權奪利的內戰都必然地要為全國民眾所唾棄。” |
天時地利人和 | 《孟子 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臏兵法 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
曉以利害 | 《北齊書 薛修義傳》:“遂輕詣壘下,曉以利害。” |
利災樂禍 | 宋·文天祥《吊五木》詩序:“張提軍隔岸,不發一矢,有利災樂禍之心。” |
有利有弊 | 陸文夫《被女性化的蘇州人》:“世間事總是有長有短,有利有弊。” |
有利可圖 |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六回:“等到有利可圖,可否即允照辦。” |
自利利他 | 《佛遺教經·眾生得度》:“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
流年不利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想是我流年不利,故此沒福消受,以致如此。” |
地利人和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