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頓干坤的成語故事
拼音zhěng dùn gàn kūn
基本解釋乾坤:卦名,象征天地,陰陽等。治理國家,使混亂的局面變得有秩序。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整頓干坤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整頓干坤)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干城之將 | 《詩經·周南·兔罝》:“糾糾武夫,公侯干城。”《孔叢子·居衛》:“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于鄰國者也。” |
整整齊齊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打扮得整整齊齊,則等做女婿。” |
重整旗鼓 | 宋 克勤《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第17卷:“法燈重整槍旗,再裝甲胄。” |
干凈利落 | 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不是老人家,誰能做這樣干凈利落?” |
干干脆脆 | 曹禺《雷雨》序:“魯大海自然要個硬性的人來演,口齒舉動不要拖泥帶水,干干脆脆地做下去。” |
頓挫抑揚 | 宋 魏慶之《詩人玉屑 靖節 休齋論〈歸去來辭〉》:“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 |
一干二凈 | 清 李汝珍《鏡花緣》:“他是‘一毛不拔’,我們是‘無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凈,看他如何?” |
乳臭未干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0卷:“雖有兩個外甥,不是姐姐親生,并且乳臭未干,誰人來稽查得他?” |
精明強干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況且隨帶的那些司員,又都是些精明強干、久經審案的能員,那消幾日,早問出許多賊款來。” |
材優干濟 | 《清史稿 高宗紀五》:“劉宗周、黃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優干濟。” |
倒載干戈 | 《禮記·樂記》:“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
墨汁未干 | 毛澤東《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可是墨汁未干,將軍們即奉命作成消滅邊區的軍事計劃。” |
顛乾倒坤 |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二回:“我平生有個癖見,以為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是兩種人物,都是龍跳虎踞的精神,顛乾倒坤的手段,你道是什么呢?” |
干干凈凈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5回:“一把火燒得干干凈凈的,沒了蹤跡,便是武二回來,待敢怎地?” |
干鮮水陸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3回:“那四十個碟子……里面自是山南海北干鮮水陸的酒饌果菜。” |
化干戈為玉帛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精明能干 | 《新唐書 蘇弁傳》:“弁通學術,吏事精明,承延齡后,平賦緩役,略煩苛,人賴其寬。” |
干將莫邪 | 《戰國策·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曰)今雖干將莫邪,非得人力,則不能割劌矣。” |
干啼濕哭 | 《北齊書·尉景傳》:“景曰:‘小兒慣去,放使作心腹,何須干啼濕哭不聽打耶!’” |
茅塞頓開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閑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
外強中干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五年》:“外強中干,進退不可,周旋不能。” |
捶胸頓足 | 明 李開先《閑居集 昆侖張詩人傳》:“有告之者,殊不之信也;已而知其實然,捶胸頓足,若不欲生。” |
蔣干盜書 | |
頓首再拜 |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勾踐頓首再拜曰:‘孤嘗不料力,乃與吳戰,困于會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徙欲與吳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 |
頓學累功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鈍學累功,不妨精熟。” |
大動干戈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
好整以暇 |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問晉國之勇。臣對曰:‘好以眾整。’曰:‘又何如?’臣對曰:‘好以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