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羊擊鼓,餓馬提鈴的成語故事
拼音xuán yáng jī gǔ,è mǎ tí líng
基本解釋懸:吊掛。把羊吊起來,使羊腳亂動擊鼓;把鈴吊在餓馬的蹄子上發(fā)出聲音。古代作戰(zhàn)時使用空營誘惑敵人。
出處元·無名氏《千里獨行》楔子:“俺今夜倒下個空營,著懸羊擊鼓,餓馬提鈴。”
暫未找到成語懸羊擊鼓,餓馬提鈴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懸羊擊鼓,餓馬提鈴)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言出口,駟馬難追 | 宋·歐陽修《筆說·駟不及舌說》:“俗云:一言出口,駟馬難追。《論語》所謂‘駟不及舌’也。” |
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大丈夫做事,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 元·李壽卿《伍員吹蕭》第三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豈有反悔之理。” |
一馬一鞍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人各有志,不可相強。便是婦人女子的志向,也有個不同:有的講究個女貌郎才,不辭非鴉非鳳的,就有講究個穿衣吃飯,只圖一馬一鞍的。” |
一馬不跨兩鞍 | 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二折:“我一馬不跨兩鞍。想男兒在日,曾兩年匹配,卻叫我改嫁別人,其實做不得。” |
一馬平川 | 宋 蘇軾《東坡詩 卷二十三 游徑山》:“勢若駿馬奔平川。” |
一馬當先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6回:“即便勒兵列陣,一馬當先,雷震等將簇擁左右。” |
一鼓一板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公子身邊最講得話、像心稱意的,有兩個門客……大小事多要串通得這兩個,方才弄得成。這兩個一鼓一板,只要公子出脫得些,大家有味。” |
一鼓作氣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一鼓而下 | 明·沈采《千金記·定謀》:“昨日令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逕截趙魏,掩其不備,一鼓而下。” |
萬馬千軍 |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四折:“他恰才萬馬千軍擺下戰(zhàn)場,則見他們把門旗放,顯出那棄印封金有智量。” |
萬馬奔騰 | 宋 劉一止《水村一首示友人》:“秋光有盡意無盡,萬馬奔騰山作陣。” |
萬馬皆喑 | 宋·蘇軾《三馬圖贊》序:“時西域貢馬……振鬣長鳴,萬馬皆喑。” |
萬馬齊喑 | 宋 蘇軾《三馬圖贊》序:“時西域貢馬……振鬣長鳴,萬馬皆瘖。” |
三臺五馬 |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22首:“足下三臺五馬,宦馬之后,丞宜百首同歸,早踐結(jié)鄰之約。” |
三馬同槽 | 《晉書·宣帝紀》:“三國魏正始后,司馬懿與其子師昭執(zhí)軍政大權(quán),屏除異己,時有‘三馬同槽’之目。三馬,隱指懿父子三人。” |
下馬作威 | 東漢·班固《漢書·敘傳》:“定襄聞伯素貴,年少,自請治郡,畏其下馬作威,吏民竦息。” |
下馬馮婦 | 《孟子 盡心上》:“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jù)覕t;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
下馬威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李彪終久是衙門人手段,走到灶下取一根劈柴來,先把李旺打一個下馬威。” |
下馬看花 | 唐 孟郊《登科后》:“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七回:“弄得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那是要壞名氣的。” |
不堪一擊 | 王安憶《命運交響曲》:“我太響,心里卻在大聲地嚷:你的想法太不堪一擊了!” |
不識馬肝 | |
不食馬肝 | 東漢 班固《漢書 轅固傳》:“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xué)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 |
與羊謀羞 | 《符子》:“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
東聲西擊 | 明·李東陽《喻戰(zhàn)送李永敷南歸》:“子知戰(zhàn)乎……神出鬼沒,東聲西擊,變化而無常者,用也。” |
東風(fēng)吹馬耳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直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fēng)射馬耳。” |
東風(fēng)射馬耳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fēng)射馬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