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膏澤的成語故事
拼音mù yù gāo zé
基本解釋沐浴;比喻身受潤澤;膏澤:恩澤。指身受別人的恩惠。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書》:“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
暫未找到成語沐浴膏澤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沐浴膏澤)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新沐彈冠 | 戰(zhàn)國·楚·屈原《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澡身浴德 |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 |
櫛霜沐露 | 清·李漁《憐香伴·僦居》:“櫛霜沐露多勞頓,喜借得一帆風(fēng)順。” |
膏肓泉石 | 明·洪應(yīng)明《菜根譚》:“無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詩。” |
崗頭澤底 | 唐 元稹《去杭州》:“駿骨鳳毛真可貴,崗頭澤底何足論。” |
同袍同澤 | 《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
一沐三握發(fā) | 漢·王充《論衡·書解》:“周公一沐三握發(fā),為周攻法制而周道不弊。” |
三浴三釁 | 《國語·齊語》:“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逆之于郊,而與之坐而問焉。” |
涸澤而漁,焚林而獵 |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
浴血戰(zhàn)斗 | 茅盾《向魯迅學(xué)習(xí)》:“不但鼓舞了當(dāng)時在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浴血戰(zhàn)斗的革命群眾的士氣,也使廣大讀者從書本聯(lián)系到自己國家的現(xiàn)實(shí),堅定了對革命的信仰。” |
櫛風(fēng)沐雨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下》:“沐甚雨,櫛急風(fēng)。” |
膏腴之地 | 漢·賈誼《過秦論》:“東割膏腴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
袍澤之誼 | 《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
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
刳脂剔膏 | |
以澤量尸 | 清·顧炎武《羌胡引》:“四入郊圻躪齊魯,破邑屠城不可數(shù),刳腹絕腸,折頸折頤,以澤量尸。” |
土龍沐猴 | 清·錢謙益《都察院左都御史贈特進(jìn)光祿大夫柱國太保吏部尚書謚忠文李公神道碑》:“時俗方標(biāo)榜門戶,征逐聲利,以為土龍沐猴,非所以自樹立,視之蔑如也。” |
擠牙膏 | 陸文夫《寫在<美食家>之后》:“如果所有的人從生到死都是向嘴巴里擠‘牙膏’,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引起消化器官的退化。” |
投膏止火 | 《新五代史·唐書·安重海》:“四方騷然,師旅并興,如投膏止火,適足速之。” |
膏梁紈袴 | |
三江七澤 | 唐·李白《當(dāng)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洞庭瀟湘意渺綿,三江七澤情洄沿。” |
膏唇試舌 | 《后漢書·宦者呂強(qiáng)傳》:“群邪項(xiàng)領(lǐng),膏唇試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 |
三釁三浴 | 《國語 齊語》:“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迎之于郊。” |
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 漢·劉安《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鉆燧取火,構(gòu)木為臺,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
膏車秣馬 | 語出唐·韓愈《送李愿歸盤 谷序》:“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明·屠隆《彩毫記·欽取回朝》:“羨調(diào)和鼎鼐,便膏車秣馬好歸來。” |
沐猴冠冕 | 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三折:“豈不聞財上分明大丈夫,不由咱生嗔怒,我罵你個沐猴冠冕,牛馬襟裾。” |
狗皮膏藥 | 劉復(fù)《<半農(nóng)雜文>自序》:“再往下說,那就是信口開河,不如到廟會上賣狗皮膏藥去!” |
膏肓之疾 | 《左傳·成公十年》:“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dá)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