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形妙狀的成語故事
拼音shū xíng miào zhuàng
基本解釋殊:特異。形狀很特異奇妙。
出處宋·周邦彥《汴都賦》:“與夫沉沙棲陸,異域所至,殊形妙狀,目不給視。”
暫未找到成語殊形妙狀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殊形妙狀)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殊途同歸 | 《周易 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 |
閎意妙指 | 清·龔自珍《六經正名》:“《孝經》者,曾子以后,支流苗裔之書,平易泛濫,無大疵,無閎意妙指,如置之二戴所錄中,與《坊記》、《緇衣》、《孔子閑居》、《曾子天圓》比,非《中庸》、《祭義》、《禮運》之倫也。” |
形影相顧 | 《晉書·桓溫傳》:“省之惋愕,不解所由,形影相顧,隕越無地。” |
鑒影度形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2回:“這三人將籃子內物件,一齊擺出仔細瞧看,或者寸紙,或者只字,鑒影度形,一概俱無,又仍一件一件裝入籃內。” |
形神不全 |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遂遵也,然而形神不全。” |
遺形藏志 |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上德不德》:“遺形藏志,與道相得。” |
安于現狀 | 王朝聞《論鳳姐》第11章:“這樣的夢境,與我那不安于現狀又不能改變現狀的生活實際有關。” |
土木形骸 | 《晉書 嵇康傳》:“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 |
藏形匿影 | 《鄧析子 無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無私。” |
形影相吊 | 三國 魏 曹植《上責躬詩表》:“形影相吊,五情愧赧。” |
顧景慚形 | 三國·魏·曹植《封二子為公謝恩章》:“天時運幸,得生貴門。遇以親戚,少荷光寵。竊位列侯,榮曜當世。顧景慚形,流汗反側。” |
形影相隨 | 唐 崔峒《江山書懷》:“登高回首罷,行影自相隨。” |
妙語連珠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他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常常使眾人大飽耳福。” |
形形色色 | 元 戴表元《剡源集》:“如造化之于萬物,大而大容之,小而小養之,形形色色,無所棄遺。” |
莫明其妙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然而看他前兩回來買東西,所說的話,沒有一句不內行……想來想去,總是莫名其妙。” |
顧影慚形 | 晉 傅咸《申懷賦》:“芬芳并發,我穢其馨;德音光宣,我累厥聲;豈伊不愧,顧影慚形。” |
形而上學 | 毛澤東《矛盾論》:“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 |
莫名其妙 | 清 宣鼎《夜雨秋燈錄 陬邑官親》:“及進西瓜湯,飲蘭雪茶,莫名其妙。” |
維妙維肖 | 清 馮鎮巒《讀聊齋雜說》:“形容維妙維肖,仿佛《水經注》造語。” |
得意忘形 | 《晉書 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
言人人殊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曹相國世家》:“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 |
靈丹妙藥 | 元 無名氏《玩江亭》第二折:“靈丹妙藥都不用,吃的是生姜大蒜辣憨蔥。” |
怒形于色 | 宋 洪邁《夷堅決》:“夫子賜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舉足蹴其二。” |
遺物忘形 | 宋·秦觀《心說》:“目無外視,耳無外聽,遺物忘形,在我而已。” |
形于言色 | 《晉書·何無忌傳》:“少有大志,忠亮任氣,人有不稱其心者,輒形于言色。” |
形如槁木 |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吊形吊影 | 明·袁宏道《別恨篇為方子公賦》詩:“獨自吊形吊影,誰人知暖知寒。” |
源殊派異 | 宋·吳自牧《夢粱錄·浙江》:“源殊派異,無所適從,索隱探微,宜伸確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