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厥辭的成語故事
拼音dà fàng jué cí
基本解釋亦作“大放厥詞”。①謂寫出大量優(yōu)美的辭章。②大發(fā)議論(今多含貶義)。
出處唐·韓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瓊琚,大放厥辭。”
暫未找到成語大放厥辭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大放厥辭)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元大武 | 《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 |
一家之辭 | 《晉書·裴頠傳》:“觀《老子》之書,雖博有所經(jīng),而云‘有生于無’,以虛為主,偏立一家之辭,豈有以而然哉!” |
一秉大公 | 明·張居正《答工部郎中劉公伯燮言用人毀譽》:“仆近來用人處事,一秉大公。” |
一花獨放 | 姚榮銓《無邊秋色入畫圖》:“人民的審美要求多種多樣,只有一個畫種,那么就沒有萬紫千紅,只有一花獨放了。” |
一言半辭 | 《史記·魏公子列傳》:“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 |
一諾無辭 | 清·張南莊《何典》第四回:“再沒有再薦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諾無辭,就同六事鬼去揀了一個黃道好日。” |
一辭同軌 | 《韓非子 八奸》:“此皆俱進俱退,皆應(yīng)皆對,一辭同軌以移主心者也。”又《內(nèi)儲說上》:“今群臣無不一辭同軌乎季孫者,舉魯國盡化為一,君雖問境內(nèi)之人,猶不免于亂也。” |
一辭莫贊 | 《史記 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
一面之辭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
七大八小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回:“有幾張樹根的坐具,卻是七大八小的不勻。”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八回:“這十二釵說是金陵的,怎么家里這些人如今七大八小的就剩了這幾個。” |
萬事大吉 | 宋 釋惟白《續(xù)傳燈錄 明州大梅祖鏡地英禪師》:“歲朝把筆,萬事大吉,急急如律令。” |
萬口一辭 | 唐 孫樵《武皇遺劍錄》:“群疑膠牢,萬口一辭。” |
萬死不辭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
萬花齊放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0回:“妾見木蘭庭上,萬花齊放,故差奴婢們迎請陛下一賞。” |
上根大器 | |
不以一眚掩大德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不以辭害志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
不大對頭 | 老舍《正紅旗下》:“他也許真是個職業(yè)的伶人吧?可又不大對頭。” |
不登大雅 | 見“不登大雅之堂”。 |
不登大雅之堂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部評話,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
不知大體 | 《舊唐書·田弘正傳》:“時度支使崔倰不知大體,固阻其情,凡四上表不報。” |
不能登大雅之堂 | |
不能贊一辭 | 《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
不識大體 | 《宋書 南郡王義宣傳》:“嘗獻世祖酒,先自酌飲,封送所馀,其不識大體如此。” |
不謀同辭 | 《后漢書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謀同辭。” |
不贊一辭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
不辭勞苦 | 唐 牛肅《紀聞 吳保安》:“今日之事,請不辭勞苦。” |
不辭而別 | 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于是,大家想不辭而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