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兼全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ì yǒng jiān quán
基本解釋同“智勇雙全”。
出處明·張鳳翼《紅拂記·奸宄覬覦》:“我一向頗有窺西京之意,叵耐楊素那老兒威名甚重,智勇兼全,故此掩甲收兵,未遂所愿。”
暫未找到成語智勇兼全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智勇兼全)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照單全收 | 清·惜陰堂主人《二度梅》第六回:“俗語說得好:‘人情不在厚薄’,看老夫的情面,不要與他較量,照單全收了罷。” |
短褐不全 | 唐·盧照鄰《對蜀父老問》:“藜羹不厭,短褐不全,庸非貧賤乎?” |
十全十美 | 清 陳朗《雪月梅傳》:“賢侄出門也得放心,豈不是十全十美。” |
急中生智 | 唐 白居易《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長,過蒙見君,然敵則氣生,急則智生。” |
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著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歡喜不盡,暗說道:‘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全科人兒 | |
用智鋪謀 | 明·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韓元帥率領軍卒,驅將校用智鋪謀。” |
形神不全 |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遂遵也,然而形神不全。” |
十全大補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5回:“只見一個醫生在那里和他診脈,開了脈案,定了一個十全大補湯加減,便去了。” |
目無全牛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
聰明才智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治家》:“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助其不足” |
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 毛澤東《實踐論》:“‘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句話,……” |
孫龐斗智 |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
好勇斗狠 | 《孟子·離婁下》:“好勇斗很,以危其父母,一不孝也。” |
急流勇退 | 宋 蘇軾《贈善相程杰》詩:“火色上騰雖有數,急流勇退豈無人。” |
竭盡全力 | 《宋書 宗越傳》:“誅戮群公及何邁等,莫不盡心竭力,故帝憑其爪牙,無所忌憚。” |
全受全歸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于全而歸之,可謂孝矣。” |
文武全才 | 《舊五代史 和凝傳》:“和公文武全才而有志氣,后必享重位,爾宜謹事之。” |
全知全能 | 郭沫若《鄭成功》第四章:“全知全能的主是大公無私的。” |
急流勇進 | 宋 邵伯溫《邵氏見聞錄》:“以火箸畫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勇退人也’。” |
自告奮勇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就因著自告奮勇求個恩典,說奴才情愿巴結這個缺!” |
智勇兼備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49回:“此人智勇兼備,善于用兵,主公即當調回,可以退敵。” |
有勇有謀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董卓傳》裴松之注引《獻帝起居注》:“呂布受恩而反圖之,斯須之間,頭懸竿端,此有勇而無謀也。” |
完完全全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興哥不得已而休之,心中兀自不忍,所以改嫁之夜,把十六只箱籠,完完全全地贈他。” |
材能兼備 | 元 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王煥也空學的文武雙全,培養得材能兼備。” |
見義勇為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
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小 |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 |
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0回:“俗話說的,‘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太太們不虧了鳳丫頭,那些人還幫著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