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驚鶴怨的成語故事
拼音yuán jīng hè yuàn
基本解釋猿猴驚恐,鶴哀怨。形容凄涼悲哀的氣氛。多指因戰亂,人死于戰場而造成的。亦作“猿悲鶴怨”、“鶴怒猿啼”。
出處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詩:“猿驚鶴怨草三尺,楚尾吳頭天一方。”
暫未找到成語猿驚鶴怨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猿驚鶴怨)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自怨自艾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 |
鶴立雞群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td> |
驚心動魄 | 南朝 梁 鐘嶸《詩品》上卷:“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td> |
語不驚人 | 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
驚鴻艷影 | 清·王韜《鵑紅女史》:“遙見樓頭有一女子憑欄臨波凝睇,素妝淡服,豐神絕世,驚鴻艷影,湖水皆香?!?/td> |
動魄驚心 | 清 姚衡《寒秀草堂筆記》第三卷:“秀水所稱,光彩煥發,動魄驚心。” |
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 | 魯迅《天花的薔薇》:“‘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倚2蛔孕奶?,怎能給恐嚇呢?” |
風聲鶴唳 | 唐 房玄齡《晉書 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td> |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td> |
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td> |
驚心悼膽 | 清 章炳麟《新方言 釋言》上卷:“今人言懼,猶曰驚心悼膽?!?/td> |
驚惶失措 | 唐 李百藥《北齊書 元暉業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神色自若?!?/td> |
心猿意馬 | 《敦煌變文集 維摩詰經講經文》:“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td> |
市怨結禍 | 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己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td> |
驚心吊膽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2回:“我們在這里也是驚心吊膽。” |
以直報怨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怨府禍梯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趙世家》:“毋為怨府,毋為禍梯。” |
擔驚受怕 | 元 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俺出門紅月乍平西,歸時猶未夕陽低,怎教俺擔驚受怕著昏迷?!?/td> |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 戰國·魯·尸佼《尸子》上卷:“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無擇也,無惡也,唯善之所在。” |
續鳧截鶴 | 語出《莊子 駢拇》:“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驚慌失措 | 《北齊書 元暉業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
任勞任怨 | 清 顏光敏《顏氏家藏尺牘》:“惟存一矢公矢慎之心,無愧屋漏,而闈中任勞任怨,種種非筆所能盡。” |
大驚失色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面有怒色,帝大驚失色。” |
怨離惜別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兩下里怨離惜別,分外恩情,一言難盡?!?/td> |
骨顫肉驚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7回:“卻說王甫在麥城中,骨顫肉驚?!?/td> |
敵惠敵怨 | 《左傳·文公六年》:“夷之蒐,賈季戮臾駢,臾駢之人欲盡殺賈氏以報焉,臾駢曰:‘不可,吾聞前志有之曰:敵惠敵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td> |
愛鶴失眾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閔公二年》:“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有祿位。余焉能戰?’” |
鶴發雞皮 | 北周 庾信《竹杖賦》:“噫,子老矣!鶴發雞皮,蓬頭歷齒?!?/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