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失機宜的成語故事
拼音zuò shī jī yí
基本解釋白白地失掉機會。
出處清·昭梿《嘨亭雜錄·木果木之敗》:“兵家之事,宜于乘銳直進。若不審敵勢,坐失機宜,使兵心至于潰敗。雖欲振起,不易得也。”
暫未找到成語坐失機宜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坐失機宜)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舉兩失 | 《綱鑒抄略》:“朝廷一舉而兩失。縱不能復后,宜還仲淹、道輔。” |
一人向隅,滿坐不樂 | 漢 劉向《說苑 貴德》:“故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
一坐一起 | 《吳子·論將》:“觀敵之來,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為不及,其見利佯為不知,如此將者,名為智將。” |
一坐盡傾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邛令不敢嘗食,自往迎相加。相如不得已,強往,一坐盡傾。”按,《漢書》本傳顏師古注:“皆傾慕其風采也。” |
一坐盡驚 |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
一坐皆驚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張欲自發無端。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于末坐判之,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 |
一失足成千古恨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9回:“這件事本來是我錯在前頭,此刻悔也來不及了。古人說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
一子失著,滿盤皆輸 | 李欣《老生常談·熟視無睹,充耳不聞》:“一子失著,滿盤皆輸,這是有的。” |
一日萬機 | 《尚書 皋陶謨》:“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
一時權宜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8回:“不穿孝這樁事自己也知是一時權宜,其實去報仇,所以才不穿孝。” |
一線生機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若借溫太真之事,為小人開一線生路,借范堯夫之言,為君子憂后來之禍,則失之矣。” |
萬不一失 | 漢·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一失。” |
萬不失一 | 《韓非子·解老》:“治鄉治邦蒞天下者,各以此科適觀息耗則萬不失一。”《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于骨法,憂喜在于容色,成敗在于決斷,以此參之,萬不失一。’” |
萬無一失 | 漢 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 |
萬無失一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17卷:“子誠能如是,心無異緣,六根自靜,默然而究,萬無失一也。” |
不入時宜 | 宋 費袞《梁溪漫志 侍兒對東坡語》:“朝云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入時宜。’” |
不合時宜 | 東漢 班固《漢書 哀帝紀》:“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亡嘉應。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 |
不失圭撮 | 東漢 班固《漢書 律歷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
不失舊物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
不失時機 | 周恩來《關于黨的“六大”的研究》:“這時離國共分裂還有兩個月,如果……努力去做,還不失時機。” |
不失毫厘 | 先秦 荀況《荀子 儒效》:“圣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毫)厘。” |
不失黍絫 | 《漢書 律歷志上》:“權輕重不失黍絫。”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十黍為絫,十絫為一銖。” |
不適時宜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九節:“‘拚消耗’的主張,對于中國紅軍來說是不適時宜的。” |
不通時宜 | 明·郎瑛《七修類稿·方頭》:“今人言不通時宜而無顧忌者曰方頭。” |
丟魂失魄 | 俞林《在太行山上》:“小范首先從樹叢后面猛跳出來,那家伙嚇得丟魂失魄,尖叫一聲,返身就跑。” |
喪失殆盡 | |
喪身失節 | 魯迅《小說舊聞鈔·紅樓夢》:“以妙玉之孤潔而橫罹盜窟,并被以喪身失節之名,……并加以嗜利受賕之謗,作者蓋深痛之也。” |
喪魂失魄 | 魯迅《墳 未有天才之前》:“自從新思潮來到中國以后,其實何嘗有力,而一群老頭子,還有少年,卻已喪魂失魄的來講國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