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車瓦狗的成語故事
拼音ní chē wǎ gǒu
基本解釋小泥車,小瓦狗。比喻無用或無價值的物品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或作泥車瓦狗諸戲弄之具,以巧詐小兒。”
暫未找到成語泥車瓦狗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泥車瓦狗)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丸泥封函谷關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隗囂傳》:“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 |
三瓦兩巷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9回:“平昔在三瓦兩巷行走耍子,搗子都認認的。” |
三瓦兩舍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因幫了一個生鐵王員外兒子使錢,每日三瓦兩舍,風花雪月,被他父親開封府告了一紙文狀。” |
三瓦四舍 |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73回:“衙內你不曉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兒,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
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 | 清·張南莊《何典》第九回:“原來劉打鬼收成結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賣來喂了指頭,弄得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只得仍縮在娘身邊。” |
上無片瓦,下無卓錐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豐化和尚》:“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上無片瓦,下無卓錐之地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云居膺禪師法嗣》:“問:‘上無片瓦,下無卓錐時如何?’師曰:‘莫飄露么。’” |
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上無片瓦,下無立錐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豐化和尚》:“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下車之始 | 《隋書 劉行本傳》:“然臣下車之始,與其為約。” |
下車伊始 | 《隋書 劉行本傳》:“然臣下車之始,與其為約。此吏故違,請加徒一年。” |
下車作威 | 《漢書·序傳》:“定襄聞伯素貴,年少,自請治劇,畏其下車作威,吏民竦息。” |
下車泣罪 | 西漢 劉向《說苑 君道》:“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 |
不成三瓦 | 《史記·龜策列傳》:“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為屋,不成三瓦而陳之。” |
丟卒保車 | 京劇《龍江頌》第一場:“為了堵江救旱,我們是會損失一些,這照我們下棋的說法,就叫做‘丟卒保車’。” |
丟車保帥 | 柳建偉《英雄時代》第12章:“危難之時,丟卒保車,丟車保帥。” |
喪家之狗 | 《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元·鄭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兩個忙忙如喪家之狗,急急似漏網之魚。” |
丸泥封關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隗囂傳》:“元清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 |
乘云行泥 | 《后漢書·逸民傳·矯慎》:“雖乘云行泥,棲宿不同,每有西風,何嘗不嘆!” |
乘車入鼠穴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未嘗夢乘車入鼠穴,搗齏瞰鐵杵,皆無想無因故也。” |
乘車戴笠 | 晉 周處《風土記》:“卿雖乘車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車揖。我步行,卿乘馬,后日相逢卿當下。” |
乞兒乘車 | 《三國志·魏書·鄧艾傳》注引《世語》:“君釋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擁麾蓋,守兵馬郡,乞兒乘小車,一何駛乎?” |
書同文,車同軌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
書富五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真個胸中書富五車,筆下句高午古。” |
書讀五車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
云泥之別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逸民傳 矯慎》:“仲彥足下,勤處隱約,雖乘云行泥,棲宿不同。” |
云泥之差 |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古拓二種之比較》:“舉與民國八年上海藝苑真賞社所印行安氏別本相比較,固大有云泥之差,而視‘天一閣本’亦遠有上下床之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