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戈鈍甲的成語故事
拼音xiǔ gē dùn jiǎ
基本解釋喻裝備極劣的軍隊。
出處明·張煌言《答唐枚臣書》:“朽戈鈍甲,與胡人相持者十有七年。”
暫未找到成語朽戈鈍甲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朽戈鈍甲)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金戈鐵馬 | 《新五代史 李襲吉傳》:“金戈鐵馬,蹂踐于明時。” |
止戈為武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
同室操戈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鄭玄傳》:“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
永垂不朽 | 《魏書 高祖紀下》:“雖不足綱范萬度,永垂不朽,且可釋滯目前,厘整時務。” |
止戈興仁 | 《漢晉春秋》:“將欲止戈興仁,為百姓請命。” |
反戈一擊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吾與楊軍反戈擊之。” |
揮戈反日 | 《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偽(揮)之,日為之反三舍。” |
倒載干戈 | 《禮記·樂記》:“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
解甲歸田 | 漢 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
解甲休兵 | 北周·庾信《周柱國楚國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燒,黔中方定,旋軍反旆,解甲休兵。” |
朽木死灰 | 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小官已為朽木死灰,若非你拯救吹噓,安能到此。” |
摧枯拉朽 | 《晉書 甘卓傳》:“將軍之舉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顧慮乎?” |
老朽無能 | 鄭愚《潭州大溈山同慶寺大圓禪師碑銘序》:“以耽沈之利欲,役老朽之筋骸。” |
同垂不朽 | 《人民文學》1978年第7期:“烈士的紀念碑,同書寫碑文的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是同垂不朽的。” |
化干戈為玉帛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 |
反戈相向 | 《尚書·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
摧朽拉枯 | 清·昭槤《嘯亭雜錄·江陰口談之誣》:“國初豫通王下江南時,所至摧朽拉枯,無不立下。” |
倒戈卸甲 | 《續傳燈錄》:“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為什么倒戈卸甲?” |
拉枯折朽 | 宋·文瑩《玉壺清話》第七卷:“食罷,將戰,倫舉兵一鏖,如拉枯折朽。” |
朽木糞土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
粟紅貫朽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捐之傳》:“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都內之錢,貫朽而不可校。” |
大動干戈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
解兵釋甲 |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 |
粟陳貫朽 | 明 范受益《尋親記 告借》:“你如今萬廩千倉,粟陳貫朽,每日勞勞碌碌,使盡機謀,如今半百之秋,又無男女,還不修善,更待何時?” |
枯株朽木 | 宋 陳亮《又癸卯秋書》:“如亮已為枯株朽木,與一世并無所關涉,惟于秘書,不敢不致其區區耳。” |
拉朽摧枯 | 《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以吾憤激之眾,擊彼驕惰之師,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圍定霸,在此一役。” |
朽木糞墻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
身懷六甲 | 《隋書·經籍志三》載有《六甲貫胎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