偎干就濕的成語故事
拼音wēi gàn jiù shī
基本解釋形容母親撫育幼兒之辛苦。謂幼兒溺床,母親寧可以身就濕,使小兒臥處常干。
出處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二折:“且休說懷耽十月,只從小偎干就濕,幾口氣抬舉他偌大,便恰似燕子銜食。”
暫未找到成語偎干就濕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偎干就濕)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呵而就 |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十四:“感興不來,也不能勉強去醞釀。當它來的時候,醞釀成熟,故能提起銳筆,一呵而就。” |
一干一方 | 明·陳洪謨《繼世紀聞》第二卷:“逆瑾用事,賄賂公行,凡有干謁者云饋一干,即一千之謂,云一方,即一萬之謂。” |
一干二凈 | 清 李汝珍《鏡花緣》:“他是‘一毛不拔’,我們是‘無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凈,看他如何?” |
一干人犯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7回:“奸夫淫婦,雖該重罪,已死勿論。其余一干人犯,釋放寧家。” |
一揮而就 | 宋 朱弁《曲洧舊聞》第七卷:“東坡一揮而就,不日傳部下,紙為之貴。” |
一擲干坤 | |
一蹴可就 | 茅盾《漫談文藝創作》:“但是,世界觀的改造決非一蹴可就,恐怕還有人體會不深。” |
一蹴而就 | 宋 蘇洵《上田樞密書》:“天下之學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
上漏下濕 | 先秦 莊周《莊子 讓王》:“上漏下濕,匡坐而弦。” |
下筆便就 | 《北史·魏收傳》:“詔試收為封禪書,收下筆便就不立稿。” |
不堪造就 | 茅盾《蝕 追求》八:“第三是學生們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應當淘汰出去——這是清校。” |
不干不凈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0回:“不知是那里附學的學生,倒欺負他,里頭還有些不干不凈的話。” |
不干好事 | |
不知就里 |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四卷:“你尋思,甚做處,不知就里,直恁沖沖怒?” |
豐干饒舌 | 《宋高僧傳》第19卷:“二僧笑道:‘豐干饒舌。’” |
久束濕薪 |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自敘:“而彼久束濕薪之大多數人,猶或曰:‘吾秦人而子語我以越之肥瘠也。’” |
乳臭未干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0卷:“雖有兩個外甥,不是姐姐親生,并且乳臭未干,誰人來稽查得他?” |
二卵棄干城 | 《孔叢子 居衛》:“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于鄰國者也。” |
人急偎親 |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一折:“常言道人急偎親我稍知。” |
從俗就簡 | 宋 周輝《清波別志》卷下:“今士人有作一二十字簡帖,必旋檢本,模仿筆畫,從俗就簡。 |
從容就義 | 宋 朱熹《近思錄》:“感慨殺身者易,從容就義者難。” |
依翠偎紅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五回:“不如且討紅裙趣,依翠偎紅院宇中。” |
便還就孤 | |
俯首就擒 | |
俯首就縛 | |
倒戢干戈 | 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二》:“偃革為軒,倒戢干戈,示不復用兵。” |
倒持干戈 | 《后漢書·何進傳》:“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為亂階。” |
倒置干戈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留侯世家》:“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