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光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chūn guāng míng mèi春光明媚 | 明媚:鮮艷可愛;形容春天的景物十分美好。 | 元 宋方壺《斗鵪鶉 踏青》套曲:“時遇著春光明媚,人賀豐年,民樂雍熙。” |
zhú jìn guāng qióng燭盡光窮 | 蠟燭燃盡,燭光消失。比喻人死后意識也消滅。 | 《北史·杜弼傳》:“神之在人,猶光之在燭,燭盡則光窮,人死則神滅。” |
fú guāng lüè yǐng浮光略影 | 見“浮光掠影”。 | 清·馮班《鈍吟雜錄·嚴氏糾謬》:“滄浪論詩,止是浮光略影,如有所見,其實腳跟未曾點地。” |
diàn guāng shí huǒ電光石火 | 像閃電的光;燧石的火那樣一閃即過。比喻事物很快消失。也形容速度極快。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雪峰存禪師法嗣 保福從展禪師》:“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構得構不得,未免喪身失命。” |
mù guāng rú diàn目光如電 | 目光:眼光。目光發亮像閃電。形容憤怒地注視著。也形容見識遠大。 | 晉·王嘉《拾遺記?昆吾山》:“煥子佩其一劍,過延平津,劍鳴飛入水。及入水中,但見雙龍纏屈于潭下,目光如電,遂不敢前取矣。” |
guāng chāng liú lì光昌流麗 | 光昌:光明昌大。流麗:流暢而華麗,常用以形容詩文和書法。“光昌流麗”成語的含義有二個:①形容工作順利發展,事業昌盛,形勢大好。②形容文筆流暢華美。 | |
tāo guāng sì fèn韜光俟奮 | 謂掩藏才智,待時奮起。 | 《晉書·慕容垂載記》:“但時來之運未至,故韜光俟奮耳。” |
chūn guāng lòu xiè春光漏泄 | 柳枝泛綠,透露了春天帶來的信息。喻指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露出來。 | 唐 杜甫《臘日》:“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
tāo guāng liǎn cǎi韜光斂彩 | 收斂光采。比喻隱匿才華,無聲無息。 | 明·宋濂《史處士墓碑文》:“自是益韜光斂彩,系情山水間。” |
jī hòu liú guāng積厚流光 | 積累的功業越深厚,則流傳給后人的恩德越廣。 | 荀況《荀子 禮論》:“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別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 |
mù guāng rú dòu目光如豆 | 眼光象豆子那樣小。形容目光短淺,缺乏遠見。 | 孫中山《行易知難》第六章:“不圖彼國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國之強,尤畏民黨得志而礙其蠶食之謀。” |
chì shǒu guāng quán赤手光拳 | 赤手:空手。兩手空空,一無所有。比喻無任何憑借或一無所有。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五回:“你赤手光拳,做成偌大家計,雖然無子,尚還可圖。” |
mù jǐng cán guāng暮景殘光 | 猶言夕陽殘照。比喻年老體衰,臨近死亡。 |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第六卷:“竊以暮景殘光,能余幾日;酬恩報義,正在今時。” |
mù guāng duǎn qiǎn目光短淺 | 缺乏遠見卓識的、只顧眼前利益的性質或狀態 |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一章:“這位精明的莊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個目光短淺的結論。” |
tāo guāng yǎng huì韜光養晦 | 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 《蕩寇志》第76回:“賢侄休怪老夫說,似你這般人物,不爭就此罷休。你此去,須韜光養晦,再看天時。” |
huī guāng rì xīn暉光日新 | 指進德修業不懈,日日更新。 | 《隸釋 漢度尚碑》:“令聞彌崇,暉光日新。” |
wú sī zhī guāng無私之光 | 語本《禮記·孔子閑居》:“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后以“無私之光”喻帝王的德澤。 | 西漢·戴圣《禮記·孔子閑居》:“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
xīng miè guāng lí星滅光離 | 比喻朋友關系不能繼續。 | 晉·傅玄《昔思君篇》:“昔君與我兮金石無虧,今君與我兮星滅光離。” |
xù sè sháo guāng煦色韶光 | 謂晴暖美麗的風光。 | 宋·柳永《斗百花》詞:“煦色韶光明媚,輕靄低籠芳樹。” |
qiān zūn ér guāng謙尊而光 | 尊者謙虛而顯示其美德。 | 《周易 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
yǎng huì tāo guāng養晦韜光 | 謂隱藏行跡和才能,不露鋒芒。 | 清·王韜《淞濱瑣話·羅浮幻跡》:“茍能養晦韜光,始許了卻前緣,重聯仙侶。” |
piàn yǔ jí guāng片羽吉光 | 片羽:一片羽毛;吉光: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名。比喻殘存的藝術珍品 | 清·李慈銘《越縵堂詩話》上卷:“片羽吉光,彌可珍貴。” |
tāo guāng yùn yù韜光韞玉 | 隱匿光采,韞藏寶玉。比喻隱藏才華,不露光芒。 | 《隸釋·漢小黃門譙敏碑》:“君商時度世,引己倍權,守靜徹冗,韜光韞玉,以遠悔咎。” |
guāng cǎi yào mù光彩耀目 | 光采鮮明,視之耀眼。 | 晉·葛洪《神仙記·王遠》:“衣有文采,又非錦綺,光彩耀目,不可名狀。”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阿稚》:“待女六七人扶阿稚,紅巾覆面,錦衣繡裳,一涌而入。妝奩隨之以進,光彩耀目,填塞草堂。” |
guāng yào duó mù光耀奪目 | 奪目:耀眼。形容光采極為鮮明,令人眼花繚亂。 | 《遼史·太祖紀》:“黃龍繚繞……光耀奪目。” |
lǔ diàn líng guāng魯殿靈光 | 靈光:漢代殿名。比喻僅存的有聲望的人或事物。 | 柳亞子《六月一日初謁白石老人……》:“缶廬不作茫夫逝,魯殿靈光白石翁。” |
lěi luò guāng míng磊落光明 | 襟懷坦白,光明正大。 | 《明史·王恕馬文升劉大夏傳贊》:“綢繆庶務,數進讜言,跡其居心行已,磊落光明,剛言鯁亮,有古大臣節概。” |
líng guāng piàn yǔ零光片羽 | 比喻珍貴事物的一小部分。 | 黃遠庸《記者眼光中之孫中山》:“其所對北京內外記者所言,皆不過此三種政策之零光片羽,蓋孫先生之樂觀主義如此。” |
tāo guāng liǎn jì韜光斂跡 | 同“韜光晦跡”。 | 明·袁宏道《德山塵譚》:“學道人須是韜光斂跡,勿露鋒芒,故曰潛曰密。” |
jí guāng piàn qiú吉光片裘 | 同“吉光片羽”。 | 明·陳繼儒《妮古錄》第一卷:“余有宋仲溫出子昂《蘭亭跋》,諸體皆備,而僅九段,然亦吉光片裘也。” |
guāng huī duó mù光輝奪目 | 奪目:耀眼。形容光采極為鮮明,令人眼花繚亂。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8回:“見兩旁有金山玉山二座,光輝奪目。” |
wán tiě shēng guāng頑鐵生光 | 硬鐵放出光輝。比喻人遇到好的機會就會大為改觀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4回:“俗語道得好:運去黃金減價,時來頑鐵生光。” |
bō guāng lín lín波光鱗鱗 | 形容波光像魚鱗一樣層層排列。 | |
míng guāng shuò liàng明光爍亮 | 光亮耀眼。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七回:“牛小水他們往他倆身上一搜,馬上把那兩卷票子,兩個寶石戒指,一條明光爍亮的金鏈子搜了出來。” |
guāng fēng jì yuè光風霽月 | 光風:雨后初晴時的風;霽:雨雪停止。形容雨過天晴時萬物明凈的景象。也比喻開闊的胸襟和心地。 | 宋 黃庭堅《濂溪詩》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 |
míng guāng zèng liàng明光锃亮 | 見“明光爍亮”。 | 《新華文摘》1983年第3期:“又站在一旁端詳一會兒,確信自行車已經明光锃亮,纖塵不染,才古怪地噓了一口長氣。” |
guāng máng sì shè光芒四射 | 光芒:光輝;射:照射。強烈的光線向四面八方照射。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一回:“仔細一瞧,不是那粒晶瑩閃爍光芒四射的紅珠是什么?” |
hún sú hé guāng渾俗和光 | 渾俗:與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鋒芒,與世無爭。也比喻無能,不中用。 | 先秦 李耳《老子》:“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 |
jīn guāng càn làn金光燦爛 | 具有金色的光澤或光輝。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三卷:“孟良驟馬趕上,掄斧劈面砍去,只見金光燦爛,不能傷之。” |
guāng cǎi shè mù光彩射目 | 光彩:光澤和顏色;射:照射。形容光澤色彩鮮艷耀眼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第一卷:“幾、榻、裙、衣,不知何名,光彩射目。” |
guāng yīn sì jiàn,rì yuè rú suō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 梭:織布機上引導緯紗與經紗交織的構件。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時光似箭,日月如梭,也有一年以上。” |
huǒ guāng zhú tiān火光燭天 | 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勢極大(多指火災)。 | 明·張岱《海志》:“火光燭天,海水如沸,此來得見海戰,尤奇。” |
záo bì jiè guāng鑿壁借光 | 鑿:挖。在墻上鑿一小孔,借鄰居的燈光讀書。形容家貧刻苦讀書。 | 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qián guāng nì yào潛光匿曜 | 見“潛光隱耀”。 | 南朝·梁·王僧孺《懺悔禮佛文》:“自雙樹八枝,潛光匿曜;寶城不梓,慧扇方掩。” |
guāng yīn xū guò光陰虛過 | 光陰:時間;虛:空。時光白白度過。 | 宋·柳永《定風波》:“免使少年,光陰虛過。” |
zhèng dà guāng míng正大光明 | 公正無私、胸懷坦白的樣子。 |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卷三十八 答周益公》:“至若范公之心,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而惓惓之義,實在國家。” |
guāng míng lěi luò光明磊落 | 磊落:錯落分明;引申指人灑脫不拘;直率開朗。指心地光明正大;胸懷坦白。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74卷:“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 |
bō guāng lín lín波光粼粼 | 波光:陽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過來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凈。波光明凈。 | 阿來《塵埃落定》第七章:“月亮升起來,照著波光粼粼的小河。” |
huí guāng fǎn zhào回光反照 | 指日落時由于反射作用而天空中短時發亮。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興奮。也比喻事物滅亡前夕的短暫興旺。 | 元 楊暹《劉行首》第三折:“陽臺霧鎖,楚岫云遮,棄死歸生,回光返照。” |
guāng qián yào hòu光前耀后 | 光前:光興前業。光耀祖先,造福后代。 | 元·亢文苑《一枝花·為玉葉兒作》:“大丈夫崢嶸恁時候,扶湯佐周,光前耀后,直教萬古清名長不朽。” |
dé hòu liú guāng德厚流光 | 德:道德,德行;厚:重;流:影響;光:通“廣”。指道德高,影響便深遠。 | 《穀梁傳 僖公十五年》:“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
shǔ mù cùn guāng鼠目寸光 | 老鼠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寸遠的地方。形容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 清 蔣士銓《臨川夢》:“尋章摘句,別類分門,湊成各樣新書,刻板出賣。嚇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時文朋友,拜到轅門,盲稱嚇贊。” |
hú guāng shān sè湖光山色 | 湖水風光;山巒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 宋 吳自牧《夢梁錄》:“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鐘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為天下冠。” |
shuǐ guāng jiē tiān水光接天 | 水的光色與天的光色相連。形容水域遼闊。 | 宋·蘇軾《前赤壁賦》:“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
shàng xià tiān guāng上下天光 | 上空與水中碧光一色。形容水中倒影使天水連成一片。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
lòu xiè chūn guāng漏泄春光 | 原指透露春天的信息,后比喻泄露男女私情。 | 唐 杜甫《臘日》詩:“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
shuǐ sè shān guāng水色山光 |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凈。形容山水景色秀麗。 | 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詩:“樓閣高低樹淺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
guāng guài lù lí光怪陸離 | 光怪:奇異的光彩;陸離:色彩繁雜。形容奇形怪狀;五顏六色。也形容事物離奇多變。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訓》:“五彩爭勝,流漫陸離。” |
jū guāng guò xì駒光過隙 | 指光陰易逝 | 清 吳趼人《痛史》第21回:“先生,何必自苦!人生如駒光過隙,總要及時行樂,方是達人。” |
yī sǎo ér guāng一掃而光 | 一下子就掃除干凈。也指一下子把食物吃個精光。 | 宋 蘇軾《題王逸少帖》詩:“出林飛鳥一掃空。” |
mù guāng rú jù目光如炬 | 目光發亮象火炬。形容憤怒地注視著。也形容見識遠大。 | 《南史 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 |
guāng yīn sì jiàn光陰似箭 | 時光流逝像飛箭一樣迅速。比喻時間消逝得極快。 | 前蜀 韋莊《關河道中》詩:“但見時光流似箭,豈知天道曲如弓。” |
chǎn yáng guāng dà闡揚光大 | 發揚光大,使美好的事物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擴大和提高。 | 明 李贄《與焦弱侯書》:“待木之人,望兄速了業緣,以闡揚光大此學為不朽事業。” |
mǎn miàn hóng guāng滿面紅光 | 滿面:整個面部。形容心情舒暢;精神健旺的樣子。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32回:“舅兄今日滿面紅光,必有非常喜事,大約貨物定是十分得彩,我們又要暢飲喜酒了。” |
yuè guāng rú shuǐ月光如水 | 月光清澈,如同水一樣。 | 唐·趙嘏《江樓舊感》詩:“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夭。” |
qián guāng yǐn dé潛光隱德 | 謂隱藏德才。 |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道淵》:“眾經數論,靡不通達,而潛光隱德,世莫之知。” |
jué hòu guāng qián絕后光前 | 絕:斷絕;光:光大,擴充。擴充了前人所不及的事,做出了后人難以做到的事。形容功業偉大或成就卓著。 | 宋 洪邁《容齋四筆 藍田丞壁記》:“而堤文友拔超峻,光前絕后,以柳視之,殆猶碔砄之美玉也。” |
hè hè zhī guāng赫赫之光 | 赫赫:顯著貌。原指太陽的光明亮清晰。后比喻人享有很高的威望和聲勢。 | 漢 楊雄《法言 五百》:“赫赫乎日之光,群目之用也。” |
zhū guāng bǎo qì珠光寶氣 | 形容衣服、飾物華麗、光采四射。珠、寶:指首飾;光、氣:指閃耀的光采。 | 清 漱六山房《九尾龜》:“簪飾雖是不多幾件,而珠光寶氣,曄曄照人。” |
guāng gùn bù chī yǎn qián kuī光棍不吃眼前虧 | 指聰明人能識時務,暫時躲開不利的處境以免吃虧。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六回:“俗語說的好,光棍不吃眼前虧。” |
tāo guāng yǐn jì韜光隱跡 | 同“韜光晦跡”。 | 金·馬鈺《滿庭芳·詠和師叔辭世》詞:“懷美,便韜光隱跡,二十余年。” |
róng guāng huàn fā容光煥發 | 容光:臉上的光彩;煥發:光彩四射的樣子。身體健康。面容有神采。形容精神飽滿。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阿繡》:“母亦喜,為女盥濯,竟妝,容光煥發。” |
hé guāng tóng chén和光同塵 | 和;同:一起;混同;光:榮耀;塵:塵俗。指把光榮與塵濁同樣看待。 | 先秦 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塵。” |
fú guāng lüè yǐng浮光掠影 | 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閃而過的影子。比喻觀察不細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閃而過的影子;一晃就過去了。 | 唐 禇亮《臨高臺》詩:“浮光隨日度,漾影逐波深。” |
guāng cǎi duó mù光采奪目 | 形容鮮艷耀眼。同“光彩奪目”。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玉臺翠樹,光采奪目。” |
záo bì tōu guāng鑿壁偷光 | 在墻上鑿開一個小孔;偷借鄰家的燈光讀書。形容在艱苦的條件下仍堅持刻苦學習。 | 晉 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guāng chē jùn mǎ光車駿馬 | 裝飾華麗的車馬。 | 晉·陸機《百年歌》之二:“光車駿馬游都城,高談雅步何盈盈。” |
diàn guāng zhāo lù電光朝露 | 一閃而過的電光,日出以前的露水。比喻存在不久的事物。 |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huí guāng fǎn zhào回光返照 | 日落時由于反射作用而發生的天空中短時間發光的現象。比喻人臨死前忽然一陣短暫的神志清醒或精神興奮。也比喻事物衰亡前出現的短暫的興旺現象。 | 元·楊景賢《劉行首》第三折:“棄死歸生,回光返照。” |
yǔ rì yuè qí guāng與日月齊光 | 同日月一樣有光輝。 | 戰國·楚·屈原《楚辭·涉江》:“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
guāng yīn rú jiàn光陰如箭 | 光陰:時間。時間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 唐 韋莊《關河道中》詩:“但見時光流似箭,豈知天道曲如弓。” |
guāng qián yù hòu光前裕后 | 光前:光興前業;裕后:恩澤流傳及子孫。指增光前代;造福后人。形容功績顯著。 | 明 李贄《答耿司寇書》:“世人之所以光前裕后者,無時刻而不系念。” |
zhuǎn pàn liú guāng轉盼流光 | 盼:顧盼,看;流光:飄忽不定,光彩閃耀。形容美女靈活而多情的眼神。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5回:“本是一雙秋水眼,再吃了幾杯酒,越發橫波入鬢,轉盼流光。” |
mù guāng jiǒng jiǒng目光炯炯 | 炯炯:明亮的樣子。眼睛明亮有神。 | 晉 潘岳《寡婦賦》:“目炯炯而不寢。” |
dāo guāng xuè yǐng刀光血影 | 形容血腥的殺戮。 |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一:“武漢三鎮,自北伐以來,在刀光血影之下已經窒息了整整十年。” |
hé dì guāng lín闔第光臨 | 闔第:全家。歡迎你全家來參加。 | 魯迅《狗·貓·鼠》:“上面印著‘為舍妹出閣’、‘小兒完姻’、‘敬請觀禮’或‘闔第光臨’這些……句子。” |
guāng cǎi yì mù光彩溢目 | 猶光彩奪目。 | 《太平御覽》卷七○三引晉·裴啟《語林》:“[石崇]乃命取珊瑚,有三尺,光彩溢目者六十七枚。” |
míng guāng zhēng liàng明光錚亮 | 見“明光爍亮”。 | 西虹《家》:“窗戶上的大玻璃明光錚亮。” |
yǔ rì yuè zhēng guāng與日月爭光 | 指人的精神或事業可以同日月比光輝。 | 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
guāng cǎi lù lí光彩陸離 | 色采斑斕錯雜。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橋東錄》:“龕上供千手眼大士像,二臂合掌,馀擎蓮花、火輪、劍、杵、簡、槊并日月輪、火焰之屬,身著袈,金碧錯雜,光彩陸離。” |
liǎng miàn guāng兩面光 | 兩個面都光滑。比喻兩方面都不得罪,兩邊做好人。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9回:“凡事不能光做一面,總要兩面光。” |
wàn zhàng guāng máng萬丈光芒 | 光芒:光輝四射。形容光輝燦爛,照耀到遠方。 | 郭沫若《洪波曲》:“在他盲目而癱瘓的一片黑暗中,打出了萬丈光芒的眩目的鐵火。” |
guā gòu mó guāng刮垢磨光 | 刮去污垢,磨出光亮。比喻使事物重顯光輝。也比喻仔細琢磨。 | 唐 韓愈《勸學解》:“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 |
biǎo miàn guāng表面光 | 表面上光潔,形容虛有其表。 | |
guāng yàn wàn zhàng光焰萬丈 | 光焰:光輝。形容極其輝煌燦爛 | 唐 韓愈《調張籍》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
tāo guāng yǐn huì韜光隱晦 | 同“韜光養晦”。 | 郭沫若《<虎符>附錄·寫作緣起》:“這也與其說是由于信陵君的悲觀、失望而至于消極,倒寧可說是由于魏王的猜忌、殘忍,而使他不得不韜光隱晦的。” |
liǎn è tāo guāng斂鍔韜光 | 比喻隱匿鋒芒,才氣不外露。 | 明 張煌言《上魯國主啟二》:“仍乞斂鍔韜光,以絕敵人窺伺。” |
jiǔ shí chūn guāng九十春光 | 九十:90天;春光:指春天。指整個春天。 | 五代·南唐·陳陶《春歸去》:“九十春光在何處?古人今人留不住。” |
chuān bì yǐn guāng穿壁引光 | 穿:鑿通;引:引進。鑿通墻壁,引進燭光。形容家貧讀書刻苦。 |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zhēng guāng rì yuè爭光日月 | 指人的精神或事業可以同日月比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