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淋漓的成語故事
拼音kāng kǎi lín lí
基本解釋淋漓:充盛;暢快。形容說話、寫文章意氣昂揚;言辭暢快。
出處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六回:“先頒發一篇檄文,說得堂堂正正,慷慨淋漓。”
暫未找到成語慷慨淋漓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慷慨淋漓)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慷慨悲歌 | 晉 陶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慷慨獨悲歌,鐘期信為賢。” |
鮮血淋漓 | 元 金仁杰《追韓信》第四折:“猿背彎躬,醉眼朦朧,腰項斜稱,呀!他可早鮮血淋漓了戰袍領!”清 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一回:“也有打破頭的,鮮血淋漓,好不慘傷。” |
慨當以慷 | 漢·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
慷慨激昂 | 唐 柳宗元《柳先生集 卷三十六 上權德輿補闕溫卷決進退啟》:“今將慷慨激昂,奮攘布衣,縱談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門。” |
慷慨解囊 | 明 施耐庵《水滸傳》:“魯智深見李忠、周通不是慷慨之人,做事慳吝,只要下山。” |
淋漓盡致 | 明 李清《三垣筆記 崇禎補遺》:“敘次大內規制井井,而所紀客氏、魏忠賢驕橫狀,亦淋漓盡致,其為史家必采無疑。” |
感慨系之 | 晉 王羲之《蘭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
世道澆漓 | 魯迅《隨感錄·人心很古》:“慷慨激昂的人說:‘世道澆漓,人心不古。’” |
慷慨仗義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象你做這樣慷慨仗義的事,我心里喜歡,只是也要看來說話的是個什么樣的人。” |
淋淋漓漓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9回:“那婦人方才從缸里爬得出來,頭臉都吃磕破了,下半截淋淋漓漓都拖著酒漿。” |
感慨萬端 | 季羨林《重返哥廷根》:“此情此景,人非木石,能不感慨萬端嗎?” |
興會淋漓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93回:“這父子興會淋漓,巳牌末脫稿。” |
慷慨陳詞 | 宋 陸九淵《荊國文公祠堂記》:“則疇昔從容問學,慷慨陳義,而諸君子之所深與者也。” |
慷慨激烈 | 《元史·小云石海涯傳》:“燧見其古文綃厲有法及歌行古樂府慷慨激烈,大奇之。” |
激昂慷慨 | 清 歸莊《顧天石詩序》:“太白《古風》,而寄托深遠,激昂慷慨,前無古人。” |
酣暢淋漓 | 宋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 釋秘演詩集序》:“則往從布衣野花,酣嬉淋漓,顛倒而不厭。” |
人心渙漓 | 《清史稿·錫良傳》:“似是而非,財力凋敝,人心渙漓,九年立憲,終恐為波斯之續。” |
頭破血淋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常常打得皮開肉綻,頭破血淋,也再無一點退悔之念,一名怨恨之言。” |
酣嬉淋漓 | 宋·歐陽修《〈釋秘演集〉序》:“時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無所放其意,則往往從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顛倒而不厭。” |
同仇敵慨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五論“文人相輕”——明術》:“讀者大眾的對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評’或‘批判’者同仇敵慨的。” |
慷慨赴義 | 明·朱鼎《玉鏡臺記·王敦反》:“大丈夫當慷慨赴義,何用悲為!” |
興致淋漓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0回:“有時有了興致淋漓的時節,就難免有些‘小德出入’。” |
感慨激昂 | 清·邵長蘅《侯方域魏禧傳》:“[魏禧]其為文主識議,凌厲雄健,不屑屑撫擬如世之貎似大家者,遇忠孝節烈事,則益感慨激昂,摹畫淋漓。” |
雨淋日炙 | 唐·韓愈《石鼓歌》:“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
直待雨淋頭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襄州洞山守初宗慧大師》:“僧問:‘迢迢一路時如何?’師曰:‘天晴不肯去,直待雨淋頭。’” |
慷他人之慨 | 明·李贄《焚書·寒燈小話》:“況慷他人之慨,費別姓之財,于人為不情,于己甚無謂乎?” |
慷慨捐生 | 清·洪昇《長生殿·埋玉》:“娘娘既慷慨捐生,望萬歲爺以社稷為重,勉強割恩罷!” |
晝慨宵悲 | 《宋書·魯爽傳》:“嵩霍咫尺,江河匪遠,夷庾雍塞,隔同天地,痛心疾首,晝概宵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