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規矩蹈的成語故事
拼音xún guī jǔ dǎo
基本解釋循:遵守;規、矩:定方圓的標準工具,借指行為的準則;蹈:踩。指拘守舊準則,不敢稍做變動。
出處宋·蘇軾《擬進士御試策》:“茍無知人之明,則循規矩蹈,繩墨以求寡過。”
暫未找到成語循規矩蹈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循規矩蹈)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因循守舊 | 東漢 班固《漢書 循吏傳序》:“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 |
墨守成規 | 清 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朱嘗墨守以為準的也。” |
手舞足蹈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樂則生矣,全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高蹈遠舉 | 宋·王琳《野客叢書·穆生鄒陽》:“穆生高蹈遠舉,意蓋有在,逆知異日必不能免,非知幾疇克爾哉。” |
赴湯蹈火 | 晉 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
體規畫圓 | 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釋俗》:“若體規畫圓,準方作矩,終為人之臣仆。” |
規規矩矩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說了不多幾句話,寶玉也來了,進門見了王夫人,不過規規矩矩說了幾句。” |
重蹈覆轍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武傳》:“今不慮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
蹈厲之志 | 明·劉基《齊侯襲莒》:“發揚蹈厲之志,以成從簡尚功之俗。” |
因循茍且 | 宋 呂祖謙《答潘叔度》:“以此等語言自恕,則因循茍且,無一事可為矣!” |
循序漸進 | 《論語 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 |
循循善誘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
方領矩步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儒林傳序》:“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 |
有章可循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四章:“那里是怎么解決的,這兒也就有章可循了。” |
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 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
循環往復 | 唐 李華《祭亡友故揚州功曹蕭公文》:“古稱管鮑,今則蕭李,有過必須,無文不講,知名當世,實賴吾人。循環往復,何日亡此。” |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 《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
循規蹈矩 | 宋 朱熹《答方賓王書》:“循涂守轍,猶言循規蹈矩云爾。” |
責實循名 | 唐·元稹《戒勵風俗德音》:“自非責實循名,不能彰善癉惡。” |
從規矩定方圓 |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楔子:“天地神鬼人五仙,盡從規矩定方圓,逆則路路生顛倒,順則頭頭身外玄。” |
循循誘人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一卷:“壯年勵志苦學,屢科不第,遂隱居教學,循循誘人。” |
茍且因循 | 宋·王安石《讓仁宗皇帝言事書》:“臣愿陛下鑒漢、唐、五代之所以亂亡,懲晉武茍且因循之禍,明詔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 |
循途守轍 | 明·歸有光《與周子和大參》:“今當路一似循途守轍,殊不可解。” |
規圓矩方 | 《漢書·律歷志上》:“夫推歷生律制器,規圓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 |
怠惰因循 | 唐·韓愈《答殷侍御書》:“愿盡其學,職事羈纏,未得繼清,怠惰因循,不能自疆(強)。” |
襲故蹈常 | 宋·蘇軾《伊尹論》:“后之君子,蹈常而襲故,惴惴焉懼不免于天下。” |
抵瑕蹈隙 | 唐·柳宗元《答問》:“而仆乃蹇淺窄僻,跳浮嚄唶,抵瑕陷厄。” |
發揚蹈勵 | 明·唐順之《寄趙浚谷》:“至若老呂,以鷹揚稱,以發揚蹈勵稱,未免露出將才氣象,此老呂不及老伊處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