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眾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hòng shǎo bù dí眾少不敵 | 少數(shù)敵不過多數(shù)。 | 《晉書·李特傳》:“連戰(zhàn)二日,眾少不敵?!?/td> |
zhòng kǒu áo áo眾口嗷嗷 | 嗷嗷:哀號聲。形容人們因饑餓而嗷嗷哀號。 |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說什么貧不憂愁富不驕,赤緊的眾口嗷嗷。” |
zhòng huǐ xiāo gǔ眾毀銷骨 | 指眾多的毀謗,可以銷熔人的骨骼。比喻讒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 宋 李綱《宮詞謝表》:“眾毀銷骨,雖貽投抒之嗟;太陽中天,必冀容光之照。” |
zhòng mù gòng shì眾目共視 |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顯。同“眾目共睹”。 | 宋 歐陽修《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札子》:“言一出則萬口爭傳,眾目共視,雖欲為私,其勢不可。” |
pǔ dù zhòng shēng普度眾生 | 佛家語,認為大眾營營擾擾,如溺海中,佛以慈悲為懷,施宏大法力,盡力救濟他們以便登上彼岸。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普欲度脫一切眾生?!?/td> |
zào yán huò zhòng造言惑眾 | 惑:迷惑。制造謠言迷惑群眾。 | 清·壯者《掃迷帚》第十回:“老兄六尺須眉,何苦同婦人女子一般識見,造言惑眾,說得天花亂墜,鑿鑿有據(jù)呢!” |
nì tiān wéi zhòng逆天違眾 | 謂違背天理人情。 | 東漢·班固《漢書·伍被傳》:“夫以吳眾不能成功者,何也?誠逆天違眾而不見時也。” |
zhòng xǔ piāo shān眾喣飄山 | 眾人吹氣,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眾喣漂山”。 | 《后漢書 第五倫傳》:“眾喣飄山,聚蚊成雷,蓋驕佚所從生也?!?/td> |
zhòng nù rú shuǐ huǒ眾怒如水火 | 眾人的憤怒像水火一樣厲害。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三年》:“眾怒如水火焉,不可為謀?!?/td> |
láo mín dòng zhòng勞民動眾 | 動用眾多民力去做某件事。 | 《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紀年之挽粟飛芻,繼日而勞民動眾,常煩漕運,不給供須?!?/td> |
zhòng rén guǎng zuò眾人廣坐 | 猶大庭廣眾。人多而公開的場合。 | 《史記 魏公子列傳》:“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 |
guǎng tíng dà zhòng廣庭大眾 | 廣庭:寬大的場所。眾人聚集的公共場所。 | 秦·孔鮒《孔叢子·公孫龍》:“尹文曰:‘使此人于廣庭大眾之中,見侮而不敢斗,王將以為忠乎?’ |
zào yáo huò zhòng造謠惑眾 | 制造謠言;迷惑群眾。 | 鄒魯《江蘇光復紀事》:“又都督府頒發(fā)暫行軍律:一臨陣退縮者斬,一強奸婦女者斬,一騷擾百姓者斬,一造謠惑眾者斬?!?/td> |
guǎ bù dí zhòng寡不敵眾 | 人少的敵不過人多的。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敵眾。” |
rén cái chū zhòng人材出眾 | 人品才能超出眾人。同“人才出眾”。 | 清 吳趼人《情變》第四回:“我想我們二官人材出眾,生得又秀氣,何老頭子見了,一定是中意的?!?/td> |
gǔ pò zhòng rén chuí鼓破眾人捶 | 指眾人群起攻擊落魄失勢之人。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32回:“人常說:墻倒眾人推,鼓破亂人捶?!?/td> |
zhòng wù bì chá眾惡必察 | 惡:憎惡;察:考察。大家都厭惡的,必須深入進行了解,才可以確信。 | 春秋·魯·孔丘《論語·衛(wèi)靈公》:“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td> |
chāo qún chū zhòng超群出眾 | 指超出眾人。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十回:“女郎題句,也有超群出眾的。” |
kuáng shí huò zhòng誑時惑眾 | 指欺騙迷惑世人。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陳蕃傳》:“況乃寢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誑時惑眾,誣污鬼神乎?” |
zhòng guǎ nán dí眾寡難敵 | 寡:少。少數(shù)敵不過多數(shù)。 | 明·沈孚《千金記·抬集》:“選下精兵八千,遠渡江東,誠恐眾寡難敵,為此又行出榜。” |
yī qí zhòng chǔ一齊眾楚 | 一傅眾咻。 | 明·王守仁《與辰中諸生書》:“絕學之馀,求道者少,一齊眾楚,最易搖奪?!?/td> |
zhòng kǒu xiāo jīn眾口銷金 | 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比喻輿論影響的強大。亦喻眾口同聲可混淆視聽。見“眾口鑠金”。 | 漢 焦贛《易林 萃之巽》:“眾口銷金,愆言不驗?!?/td> |
zhòng xīng huán jí眾星環(huán)極 | 比喻眾物圍繞一物或眾人擁戴一人。 | 《論語 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背?,北極星。共,“拱”的古字,環(huán)繞。漢 張衡《西京賦》:“譬如星之環(huán)極,叛赫戲以輝煌?!?/td> |
láo shī dòng zhòng勞師動眾 | 勞師:使軍隊勞苦;意為出動軍隊。原指出動大量軍隊;后也指動用大量人力;也有小題大作的意思。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43回:“兄長既來赴席,如何又勞師動眾?” |
zhòng máo cuán qiú眾毛攢裘 | 攢:聚;裘:皮衣。聚集許多小塊皮毛,能夠縫成一件皮衣。比喻積少成多。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9回:“常言道:‘眾毛攢裘?!?/td> |
zhòng guǎ mò dí眾寡莫敵 | 寡:少。少數(shù)敵不過多數(shù)。 | 《周書·李賢傳》:“彼既同惡相濟,理必總萃于我,其勢不分,眾寡莫敵。” |
chéng yī jǐng zhòng懲一儆眾 | 懲:懲罰;儆:警告。懲罰一個人,以警戒眾人。 | 《清史稿·谷際歧傳》:“若得懲一儆眾,自可群知洗濯?!?/td> |
jù zhòng zī shì聚眾滋事 | 聚集了一伙人到處惹事;制造糾紛。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53回:“我生平最恨的就是這班刁民!動不動聚眾滋事,挾制官長!” |
xīng bīng dòng zhòng興兵動眾 | 同“興師動眾”。 | 漢·張竦《為劉嘉作奏稱莽功德》:“興兵動眾,欲危宗廟,惡不忍聞,罪不容誅?!?/td> |
bó cǎi zhòng yì博采眾議 | 博:廣;議:建議。廣泛采納群眾的建議。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孫登傳》:“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博采眾議,寬刑輕賦,均息力役,以順民望?!?/td> |
zhòng quǎn fèi shēng眾犬吠聲 | 比喻隨聲附和。 | 漢 應劭《風俗通 怪神 李君神》:“眾犬吠聲,因盲者得視,遠近翕赫,其下車騎常數(shù)千百,酒肉滂沲?!?/td> |
zhòng kǒu xūn tiān眾口熏天 | 指群言可以動天。比喻輿論力量大。 | 《呂氏春秋 離謂》:“毀譽成黨,眾口熏天。” |
zhòng nán qún yí眾難群移 | 眾人心中都有疑難。 |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
zhòng kǒu yī cí眾口一辭 | 許多人都說同樣的話,看法或意見一致。 | 宋 歐陽修《濮議》卷四:“眾口一辭,紛然不止。” |
lì pái zhòng yì力排眾議 | 力:竭力;排:排除;議:議論;意見。竭力排除或駁倒各個人的議論;使自己的主張占上風。 | 宋 蘇轍《上皇帝書》:“臣以不識忌諱,得罪于有司,仁宗哀其狂愚,力排眾議,使臣得不遂棄于世。” |
ài hè shī zhòng愛鶴失眾 | 比喻因小失大。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閔公二年》:“狄人伐衛(wèi),衛(wèi)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zhàn),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有祿位。余焉能戰(zhàn)?’” |
wàn zhòng yī xīn萬眾一心 | 千萬人一條心。形容齊心協(xié)力團結(jié)一致。 | 清 金安清《洋務宜遵祖訓,安內(nèi)攘外,自有成效說》:“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上下聯(lián)絡,萬眾一心。” |
zhòng jiàn xián cái眾建賢才 | 建:建樹;賢才:優(yōu)秀的人才。選用眾多優(yōu)秀的人才。 | 宋·王安石《上時政疏》:“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 |
xiāo shǒu shì zhòng梟首示眾 | 斬首懸示于眾。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9卷:“汪革照律該凌遲處死,仍梟首示眾,決不待時。” |
zhòng yuàn zhī dì眾怨之的 | 眾人怨恨的目標。 | 清 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十一回:“可見得我們就這大關(guān)的事不是好事,我這當督檢的,還是眾怨之的呢?!?/td> |
zhòng nù nán fàn,zhuān yù nán chéng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 專欲:一個人的欲望,眾人的債怒不可觸犯,一人的欲望難于實現(xiàn)。指不能違背多數(shù)人的意愿。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年》:“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 |
yī bù niǔ zhòng一不扭眾 | 一個人難違反眾人的意見。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細想了想,這事不但無法,而且有理;料是‘一不扭眾’,只得點頭依允。” |
yī rén gāo shēng,zhòng rén dé jì一人高升,眾人得濟 | 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guān)系的人也都跟著沾光。 | 梁斌《紅旗譜》第一卷:“一人高升,眾人得濟。你一個人掙錢,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 |
zhòng suǒ zhōu zhī眾所周知 | 大家普遍知道的(周:普遍)。 | 宋 朱熹《朱子語類》:“雖十目視十手指,眾所共知之處,亦自七顛八倒了,更如何地謹獨?!?/td> |
yī bù yā zhòng,bǎi bù suí yī一不壓眾,百不隨一 | 少數(shù)敵不過多數(shù)。 | |
fǎ bù zé zhòng法不責眾 | 責:責罰;眾:多數(shù)人。指某種行為即使應受到法律的懲罰,但很多人都那樣干,也就不好懲罰了。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38回:“大家一議論,法不責眾,全走了。” |
shāng cái láo zhòng傷財勞眾 | 傷:耗費;勞:病。既使人勞苦,又浪費錢財。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0回:“畢竟鰍船難取勝,傷財勞眾枉徒然?!?/td> |
rén duō shì zhòng人多勢眾 | 人多勢力大。 | 清 曹雪芹《紅樓夢》:“話說金榮因人多勢眾,又兼賈瑞勒令賠了不是,給秦鐘磕了頭,寶玉方才不吵鬧了。” |
zhòng wàng yōu guī眾望攸歸 | 眾人所期望和敬仰的。形容在群眾中威望很高。 | 《晉書 解系閻鼎等傳論》:“于是武皇之胤,惟有建興,眾望攸歸,曾無與二?!?/td> |
wū hé zhī zhòng烏合之眾 | 合:聚合;眾;許多人。比喻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 | 管仲《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后必相吐,雖善不親也?!?/td> |
zhòng rén guó shì眾人國士 | 眾人:普通人;國士:國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國中杰出的人才。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趙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td> |
zhòng guǎ xuán jué眾寡懸絕 | 雙方人力多少相差極大。 | 梁啟超《匈加利愛國者噶蘇士傳》第十節(jié):“布打城既克復,奧俄軍奮戰(zhàn)益力,眾寡懸絕……此匈加利千鈞一發(fā)之時也?!?/td> |
bǐ zhòng bù tóng比眾不同 | 與大家相比,大不一樣。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回:“原來悟空筋斗云比眾不同,十分快疾,把個金星撇在腦后,先至南天門外?!?/td> |
zhòng kǒu shuò jīn,jī huǐ xiāo gǔ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鑠金:熔化金屬;積毀:積累的毀謗;銷骨:熔化骨頭。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紛紛而來的毀謗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輿論力量的強大。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td> |
yī hǔ nán dí zhòng quǎn一虎難敵眾犬 | 一只老虎打不過一群狗。比喻一個人的本事雖高,但打不過對方人多。 | |
zhòng kǒu jiāo chuán眾口交傳 | 眾人輾轉(zhuǎn)述說。 | 清 陳天華《警世鐘》:“就是不幸受傷身死,眾口交傳,全國哀痛,還要鑄幾個銅像,立幾個石碑,萬古流芳,永垂不朽?!?/td> |
zhòng duō fēi yī眾多非一 | 指類別甚多,不止一種。 | 漢 王充《論衡 別通》:“孔子道美,故譬以宗廟,眾多非一,故喻以百官。” |
zhòng shuō fēn yún眾說紛紜 | 紛紜:言論、事情等多而雜亂。說法多而雜。 | 元 戴表元《剡源集》第20卷:“然當純公既沒,眾說紛紜,卒能堅忍植立?!?/td> |
zhòng xīng pěng yuè眾星捧月 | 眾多的星星圍繞著月亮。比喻眾人擁護某人;也比喻許多東西圍繞著一個中心。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喻若眾星拱明月?!?/td> |
qiáng dǎo zhòng rén tuī墻倒眾人推 | 墻已經(jīng)倒了;大家還要再推一把。比喻當一個人失勢時;大家都攻擊他。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罷了!好奶奶們,‘墻倒眾人推’,那趙姨娘原有些顛倒?!?/td> |
bó cǎi zhòng cháng博采眾長 | 博:廣泛;采:采納;長:長處;優(yōu)勢。廣泛地吸取各家或各方面的優(yōu)點、長處。 | 北齊 魏收《魏書 劉芳傳》:“考括墳籍,博采群議?!?/td> |
jiū hé zhī zhòng糾合之眾 | 指糾集起來的百姓。 |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 |
zhòng rén mō xiàng眾人摸象 | 比喻看問題總是以偏概全。 | |
dù zhòng mù zhé蠹眾木折 | 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禍。 | 《商君子·修權(quán)》:“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td> |
qīn lí zhòng pàn親離眾叛 | 大家反對,親信背離。形容不得人心,極其孤立。 | 《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td> |
zhòng hào zhòng wù眾好眾惡 | 眾人喜愛或眾人厭惡。 | 《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
cái huá chāo zhòng才華超眾 | 才華:表現(xiàn)于外的才能。才能遠遠超出一般人。 | |
sān rén wèi zhòng三人為眾 | 數(shù)目達到三人即可稱為眾人,已不算少數(shù)。 | 東漢 班固《漢書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從尤功?!?/td> |
xīng shī dòng zhòng興師動眾 | 舊指大規(guī)模出兵。現(xiàn)多指動用很多人力。興、動:發(fā)動;眾:指大隊人馬。 | 《吳子 勵士》:“夫發(fā)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zhàn);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
yǔ zhòng bù tóng與眾不同 | 和大家不一樣。 | 東漢 王充《論衡》:“故富貴之家,役使奴童,育養(yǎng)牛馬,必有與眾不同者矣。” |
zhòng rén zhōu zhī眾人周知 | 周:普遍。大家普遍知道的。 | |
zhòng pàn qīn lí眾叛親離 | 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陷于孤立;不得人心。叛:背叛;離:離開;背。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td> |
zhòng suǒ zhān wàng眾所瞻望 | 瞻望:仰望。大家所仰望的。形容為大家所敬仰。 | 宋·蔡襄《答趙內(nèi)翰書》:“足下語論,眾所瞻望?!?/td> |
zhòng kǒu xiāng chuán眾口相傳 | 眾人輾轉(zhuǎn)述說。見“眾口交傳”。 |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禮部的調(diào)查毫無結(jié)果,于是只能回奏:當時眾口相傳,首先訛傳者無法查明?!?/td> |
zhòng wàng suǒ guī眾望所歸 | 眾人的希望所集中的(望:希望;期望;歸:集中)。形容群眾中威望很高。 | 宋 陸游《賀禮部曾侍郎啟》:“所養(yǎng)既厚,萬鈞亦何足言;眾望所歸,九遷猶以為緩?!?/td> |
zhòng mù kuí kuí眾目睽睽 | 大家的眼睛都睜得大大地注視著。睽睽:睜大眼睛注意看的樣子。 | 唐 韓愈《鄆州溪堂詩并序》:“新舊不相保持,萬目睽睽,公于此時能安以治之。” |
guǎng móu cóng zhòng廣謀從眾 | 集思廣益,聽從多數(shù)人的意見 | 東漢·班固《漢書·郊祀志》:“臣聞廣謀從眾,則合乎天心。” |
zhòng wàng yǒu guī眾望有歸 | 望:期望;歸:歸附,趨向。眾人所期望和敬仰的。形容在群眾中威望很高。 | 《隋書·高祖紀》:“周帝以眾望有歸,乃下詔?!?/td> |
zhòng chuān fù hǎi眾川赴海 | 眾多的河流都奔赴大海。比喻眾多的力量匯集在一起。 | 《隋書·音樂志中》:“天覆地載,成以四時。惟皇是則,比大于茲。群星拱極,眾川赴海。萬宇駿奔,一朝咸在。” |
zhòng kǒu jiāo gōng眾口交攻 | 交:俱,共。許多人一起用話語攻擊。 | 《明史·王應熊傳》:“言陛下召應熊,必因其秉國之日,眾口交攻,以為孤立無黨,孰知其同年密契,肺腑深聯(lián)?!?/td> |
zhòng wàng suǒ shǔ眾望所屬 | 望:期望。眾人所期望和敬仰的。形容在群眾中威望很高。 | 《金史·徒單鎰傳》:“鎰從容謂之曰:‘冀王,章宗之兄,顯宗長子,眾望所屬,元帥決策立之,萬世之功也?!?/td> |
zhòng xīn rú chéng眾心如城 | 萬眾一心,象堅固的城墻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jié)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 《國語 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td> |
yǐ zhòng bào guǎ,yǐ qiáng líng ruò以眾暴寡,以強凌弱 | 凌:侵犯,欺侮;暴:欺侮;寡:少。仗著自己強大就欺侮弱者,仗著人多去侵犯人少的對方。 | 康有為《大同書》甲部:“于是一鄉(xiāng)自為一國,一姓自為一群,以眾暴寡,以強凌弱?!?/td> |
zhòng kǒu jiāo jiàn眾口交薦 | 交:俱,共。許多人一致推薦。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2回:“玄宗見眾口交薦李白之才,便傳旨贈李白以五品冠帶朝見。” |
zhòng kǒu xiāo shuò眾口銷鑠 | 形容輿論力量大,連金屬都能熔化。比喻謠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 |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眾志成城 | 眾人統(tǒng)一的意志;形成堅固的城墻。比喻團結(jié)一致;力量無比強 大。城;城墻。 | 《國語 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
zhòng hào bì chá眾好必察 | 眾好:大家喜愛。大家都喜歡的不一定就好,必須加以考查,才可以確認。 | 春秋·魯·孔丘《論語·衛(wèi)靈公》:“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td> |
zhòng wàng suǒ yī眾望所依 | 望:期望。眾人所期望和敬仰的。形容在群眾中威望很高。 | |
yǒu fù zhòng wàng有負眾望 | 辜負眾人的期望。 | |
ěr mù zhòng duō耳目眾多 | 耳目:指為別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圍注意的人很多。也指為刺探情報的人很多。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眾多,恐有泄漏,實屬不便?!?/td> |
fá bù zé zhòng罰不責眾 | 罰:懲罰;責:責罰;眾:多數(shù)人。指某種行為即使應片懲罰,但很多人都那樣干,也就不好采取懲罰的辦法去處理了。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回:“況罰不責眾,如果主意都不承旨,諒那世主亦難遽將群芳盡廢?!?/td> |
sān rén chéng zhòng三人成眾 | 數(shù)目達到三人即可稱為眾人,已不算少數(shù)。 |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三人同行,必有我?guī)?,三人成眾,必有一長?!?/td> |
dù zhòng mù zhé,xì dà qiáng huài蠹眾木折,隙大墻壞 | 蠹:蛀蟲;折:斷;隙:縫隙。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墻縫大了就要倒。比喻為害太多,必定造成災禍,錯誤不及時糾正,就會造成禍害。 | 戰(zhàn)國·衛(wèi)·商鞅《商君書·修權(quán)》:“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
zhòng kǒu xiāo xiāo眾口囂囂 | 囂:喧嚷,吵嚷。大家都吵吵嚷嚷地說著 | 唐·韓愈《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煩》:“游于鄉(xiāng)之校,眾口囂囂。” |
bó shī jì zhòng博施濟眾 | 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
zhòng suǒ gòng zhī眾所共知 | 眾:很多人。大家普遍知道的。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大學三》:“雖十目視十手指眾所共知之處,亦自七顛八倒了,更如何地謹獨?!?/td> |
chū zhòng chāo qún出眾超群 | 超群:超出眾人之上。勝過眾人。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6回:“右手那個對立的壯士,打扮得出眾超群,人中罕有。” |
guǎng zhòng dà tíng廣眾大庭 | 廣:多;眾:許多人;大庭:寬大的場所。指聚集很多人的公開場合。 | 明·屠隆《曇花記·冥詞斷案》:“世人造業(yè),不論廣眾大庭,暗室屋漏?!?/td> |
pǔ dù zhòng shēng普渡眾生 | 眾生:指人類和各種動物。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們脫離苦海;登上彼岸。本是佛家語;后指救濟大眾。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普渡眾生,號作無人師?!?/td> |
zhòng chǔ qún xiū眾楚群咻 | 指眾多的楚國人共同來喧擾。后指眾多外來的干擾。 | 語出《孟子 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