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交報仇的成語故事
拼音jiè jiāo bào chóu
基本解釋幫助別人報仇。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游俠列傳》:“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
暫未找到成語借交報仇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借交報仇)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之交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那時我家先父就和婁氏弟兄是一人之交。” |
一葉報秋 | 唐·鮑溶《始見二毛》詩:“百川赴海返潮易,一葉報秋歸樹難。”唐·柳氏《楊柳枝》詞:“一葉隨風(fēng)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td> |
一報還一報 | 元·紀(jì)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做冤仇能做毒,少不的一報還一報?!?/td> |
一斗米養(yǎng)個恩人,一石米養(yǎng)個仇人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郭先生,自古‘一斗米養(yǎng)個恩人,一石米養(yǎng)個仇人’,這是我們養(yǎng)他的不是了!” |
一言定交 | 唐·權(quán)德輿《唐丞相太保致仕岐國公杜公墓志銘序》:“一言定交,死生以之,趨人之急,唯恐不及?!?/td> |
一言訂交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5回:“不想到天緣湊巧,倒在此地相會,又得彼此情同針芥,一言訂交,真是難得的一樁奇遇。” |
一還一報 | 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一折:“不是我千錯萬錯,大剛來一還一報。” |
一面之交 | 漢 崔寔《本論》:“且觀世人之相論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決?!?/td> |
三陽交泰 | 《宋史·樂志》:“三陽交泰,日新惟良?!?/td> |
上下交困 | 《清史稿 食貨志一》:“以中國所有財產(chǎn)抵借外債,積數(shù)十年不能清償。攤派加捐,上下交困?!?/td> |
上交不諂 | 《易·系辭下》:“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td> |
上烝下報 | 《左傳;、 桓公十六年》:“衛(wèi)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屬諸右公子?!薄蹲髠鳌ば辍罚骸拔墓珗筻嵶又?,曰陳媯,生子華、子臧?!?/td> |
上蒸下報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5卷:“至如上蒸下報,同人道于禽獸;鉆穴逾墻,役心機于鬼蜮?!?/td> |
不世之仇 | 明·酉陽野史《續(xù)三國演義》第41回:“但愿陛下毋忘不世之仇,怠忽祖宗之業(yè),汲汲于心,以圖恢復(fù)?!?/td> |
不可開交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4回:“吳贊善聽到這里,便氣的不可開交?!?/td> |
不得開交 | |
不解之仇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又見張權(quán)買房開店,料道是丈人暗地與他的銀子,越加忿怒,成了個不解之仇。” |
不記前仇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5回:“今不記前仇,不避禍患,又來苦口相勸?!?/td> |
東挪西借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6回:“來京引見的人,有幾個腰里常常帶著幾十萬銀子?不過也是東挪西借,得了缺再去還人家?!?/td> |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55回:“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我們派個人去是決計不要緊的?!?/td> |
中留不報 | |
舉仇舉子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仇也。將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可也?!谑鞘蛊钗鐬橹熊娢?。” |
烏集之交 | 春秋·齊·管仲《管子·形勢解》:“與人交,多詐偽無情實,偷取一切,謂之烏集之澔?!?/td> |
九世之仇 | 《公羊傳 莊公四年》:“九世猶可以復(fù)仇乎?雖百世可也。” |
乳水交融 | 端木蕻良《曹雪芹》:“他對平郡王十分倍托,兩人可說是乳水交融,合作無間。” |
云交雨合 | 唐·李益《古別離》詩:“江回漢轉(zhuǎn)兩不見,云交雨合知何年。” |
交口同聲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4卷:“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聲,譽稱晉王仁孝聰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禮。” |
交口稱譽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諸公要人,爭欲令我出門下,交口薦譽之?!?/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