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寵若驚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òu chǒng ruò jīng
基本解釋寵:賞識。因為得到寵愛或賞識而又高興;又不安。
出處宋 歐陽修《辭特轉吏部侍郎表》:“受寵若驚,況被非常之命,事君無隱,敢傾至懇之誠?!?/p>
暫未找到成語受寵若驚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受寵若驚)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坐盡驚 |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td> |
一坐皆驚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張欲自發無端。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于末坐判之,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td> |
一座盡驚 |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少君及言與人大夫游獵處,老人為兒時識其家處,一座盡驚?!?/td> |
一座皆驚 |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td> |
一驚非小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6回:“燈籠滅了,包袱也不見了,這一驚非小?!?/td> |
一鳴驚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td> |
上當受騙 | 陸文夫《微弱的光》:“這九年也沒有完全浪費,思考了不少問題,不再那么容易上當受騙?!?/td> |
不絕若線 | 《公羊傳 僖公四年》:“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焙涡葑ⅲ骸熬€,縫帛縷,以喻微也?!?/td> |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td> |
與受同科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六回:“家兄一想,這件事倘要認真辦起來,與受同科,不但姓文的擔不起,就是老哥亦落不是的?!?/td> |
臨危受命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
為虺弗摧,為蛇若何 | 《國語·吳語》:“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谷時熟,日長炎炎,及吾猶可以戰也。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 |
舉國若狂 | 西漢 戴圣《禮記 雜記下》:“子貢觀于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td> |
舉棋若定 | 朱德《十月戰景》詩:“戰事從來似弈棋,舉棋若定自無悲?!?/td> |
舉止自若 | 《資治通鑒 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將發,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td> |
舉重若輕 | 清 趙翼《甌北詩話》:“坡詩不尚雄杰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td> |
乘虛可驚 | 《投筆膚談·達權》:“乘分可圖,乘虛可驚,乘敵可取?!?/td> |
習慣若自然 |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td> |
習若自然 | 北朝·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蕩。” |
了若指掌 | 《宋史 道學傳序》:“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td> |
五積六受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59回:“這五積六受的甚么模樣?可是叫親家笑話。” |
交淡若水 | 《莊子·山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親若手足 | 《金史·謝庫德》:“歡都、冶訶及劾者、拔達、盆納五人者,不離左右,親若手足,元勛之最著者也。” |
人生若寄 | 晉·陶潛《榮木》詩:“人生若寄,憔悴有時?!?/td> |
從善若流 | 《新唐書·張玄素傳》:“從善若流,尚恐不逮,飾非拒諫,禍可既乎?” |
從容自若 | 張天民《創業》:“華程從容自若。” |
從惡若崩 | 《國語·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
代人受過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各省系軍閥懾于人民的巨大力量,都不肯代人受過,曹輥也就不敢一意孤行?!?/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