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臂嚙指的成語故事
拼音è bì niè zhǐ
基本解釋扼:用力掐;嚙: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靈相互感應。
出處東漢 王充《論衡 感虛》:“曾子左臂立痛,即馳至問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來欲去,吾扼臂以呼汝耳。’”
暫未找到成語扼臂嚙指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扼臂嚙指)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彈指頃 | 《翻譯名義集 時分》:“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剎那。”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一臂之力 | 元 李壽卿《伍員吹簫》:“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報?” |
三頭八臂 | 《法苑珠林》卷九:“[修羅道者]體貌粗鄙,每懷瞋毒,棱層可畏,擁聳驚人,并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 |
三頭六臂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普昭禪師》:“三頭六臂擎天地,憤怒那吒撲帝鐘。” |
三首六臂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三回:“子牙見對營門一人,三首六臂,青面獠牙。” |
不吝指教 | 毛澤東《蘇聯(lián)利益和人類利益一致》:“我現(xiàn)在提出我對上述各問題的一些基本觀點,是否有當,希望讀者不吝指教。” |
舉首奮臂 | 宋·蘇軾《論積欠六事狀》:“民為積欠所壓,如負千鈞而行。免于僵仆則幸矣;何暇舉首奮臂,以營求于一飽之外哉?” |
九折臂 | 戰(zhàn)國 楚 屈原 《九章 惜誦(惜誦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醫(yī)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歷方藥,則成良醫(yī)。” |
了如指掌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
了若指掌 | 《宋史 道學傳序》:“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
交臂歷指 | 《莊子·天地》:“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于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
交臂失之 | 莊周《莊子 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
交臂相失 | 唐·冉元一《薛剛墓志》:“齊體合歡,交臂相失。” |
令人發(fā)指 | 莊周《莊子 盜跖》:“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fā)上指冠。” |
以指撓沸 | 先秦 荀況《荀子 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 |
以指測河 | 《荀子·勸學》:“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
伸手不見五指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4卷:“只聽得一陣風過處,天昏地黑,鬼哭神嚎,眼前伸手不見五指,一時暈倒了。” |
使臂使指 | 《管子·輕重乙》:“若此,則如胸中使臂,臂之使指也。”《漢書·賈誼傳》:“令海內(nèi)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
先意承指 | 晉·葛洪《抱樸子·臣節(jié)》:“先意承指者,佞諂之徒也。” |
六臂三頭 | 明 孟稱舜《死里逃生》第一折:“便六臂三頭待怎么,料應飛不出這天羅嘑。” |
養(yǎng)虎自嚙 | 《洛陽伽藍記 建中寺》:“養(yǎng)虎自嚙,長虺成蛇。” |
獸窮則嚙 | 《韓詩外傳》卷二:“獸窮則嚙,鳥窮則啄,人窮則詐。自古及今,窮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
鑿空指鹿 |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耶?指鹿為馬。’” |
割臂之盟 |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初,公筑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許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
割臂盟公 |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初,公筑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許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
十手爭指 | 語出《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
十指有長短 | 唐·劉商《擬胡笳十八拍》:“手中十指有長短,截之痛惜皆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