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敵國的成語故事
拼音tóng zhōu dí guó
基本解釋同舟共濟的人成了敵人。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p>
暫未找到成語同舟敵國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同舟敵國)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克敵制勝 | 孫武《孫子 虛實》:“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
天府之國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
化敵為友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12章:“我們說這就具備了化敵為友的條件?!?/td> |
殊途同歸 | 《周易 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td> |
非同小可 | 元 關漢卿《魔合羅》第三折:“人命事關天關地,非同小可!” |
國中之國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六章:“上海市民也因租界形成‘國中之國’,中國人民不能在自己的領土上舉行愛國運動,無不恨恨不已?!?/td> |
經幫緯國 | 唐·李世民《授長孫無忌司徒詔》:“是以經邦緯國必俟曹之勛,燮理陰陽允歸鍾華之望?!?/td> |
不敢茍同 | 葉赫那拉·圖鴻《乾隆皇帝》第一章:“兄臺這般說話在下可不敢茍同,紅花會劫富濟貧,替天行道?!?/td> |
一軌同風 | 《晉書 苻堅載記上》:“一軌九州,同風天下?!?/td> |
敵眾我寡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
一視同仁 | 唐 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td> |
同病相憐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闔閭內傳》:“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td> |
背腹受敵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昪》:“吾無水戰之具,而使淮兵斷正陽浮橋,則我背腹受敵?!?/td> |
普天同慶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皇子誕育,普天同慶,臣無勛焉,百猥頒厚賚?!?/td> |
同室操戈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鄭玄傳》:“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
同心合力 | 《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td> |
禍國誤民 | 鄧小平《黨在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禍國誤民。” |
異途同歸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訓》:“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異路而同歸。” |
國泰民安 | 宋 吳自牧《夢梁錄 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td> |
棋逢敵手,將遇良才 | 清·無名氏《說唐》第63回:“正是棋逢敵手,將遇良才,兩人大戰三十余合?!?/td> |
國無寧日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宋大國也,起傾國兵,盛氣而來……吾國無寧日矣。” |
共商國是 | |
休戚是同 | 《晉書·王導傳》:“吾與元規休戚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 |
比眾不同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回:“原來悟空筋斗云比眾不同,十分快疾,把個金星撇在腦后,先至南天門外。” |
定國安邦 |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枉了你揚威耀武,盡忠歆節,定國安邦,偏容他鴟鸮弄舌,烏鴉展翅,強配鸞鳳?!?/td> |
舉世無敵 | 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他們認為是‘異常強大’的,‘舉世無敵’的。” |
牛驥同槽 | 漢·焦贛《易林·升之小畜》:“牛驥同槽,郭氏以亡。” |
經國之才 | 晉 葛洪《抱樸子外篇 自敘》:“一時莫倫,有經國之才?!?/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