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縱的成語故事
拼音yù qín gù zòng
基本解釋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特地;縱:放開。想要捉住他;故意先放開他。比喻為了更好地控制別人;先故意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或充分暴露;然后再下手。
出處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無如作者要作這等欲擒故縱的文章,令讀者猜一猜。”
暫未找到成語欲擒故縱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欲擒故縱)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痛不欲生 | 宋 呂大鈞《吊說》:“其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
震耳欲聾 | 沙汀《呼嚎》:“每座茶館里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 |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 | 清·張岱《岱志》:“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櫛沐甚凈。” |
故家喬木 | 《儒林外史》第四回:“余大先生道:‘自古說:“故家喬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這燈,我縣里沒不第二副。’” |
縱橫開合 | 柯靈《向拓荒者致敬》:“這些文學的核心是迫切的現實感,而筆鋒所至,縱橫開合,娓娓而談,從歷史掌故……直至民間說唱與繪畫。” |
蠢蠢欲動 | 南朝 宋 劉敬叔《異苑 句容水脈》:“掘得一黑物,無有首尾,形如數百斛舡,長數十丈,蠢蠢而動。” |
山雨欲來風滿樓 | 唐 許渾《咸陽城東樓》詩:“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
明知故問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見他這番光景,明知故問道:‘先生為著何事傷心呢?” |
肝膽欲碎 | |
故步不離 | 清·張履祥《與陳乾初書》:“學者凡事執一時之偶見,信一己之偏私,沾沾自得,吝不肯舍者,率因無所進步,是以故步不離耳。” |
樹欲靜而風不止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九卷:“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
縱橫天下 | 元 陳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黃巢縱橫天下,朝中文武并不以社稷為重。” |
故態復萌 | 唐 劉禹錫《砥石賦》:“故態復還,寶心再起。既賦形而終用,一蒙垢焉何恥?” |
縱橫四海 | 《三國志通俗演義·青梅煮酒論英雄》:“得志則縱橫四海。” |
躍躍欲試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一席說,說得唐兒亂子心癢難抓,躍躍欲試。” |
欲速則不達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為所欲為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耶?” |
利欲熏心 | 宋 黃庭堅《贈別李次翁》詩:“利欲熏心,隨人翕張。” |
微故細過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中山恭王袞傳》:“此亦大罪惡耳,其微故細過,當掩覆之。” |
恣情縱欲 | 宋·陸九淵《與曾宅之書》:“惟其生于后世,學絕道喪,異端邪說充塞彌滿,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與世間凡庸恣情縱欲之人均其陷溺,此豈非以學術殺天下哉?” |
飄飄欲仙 | 清 劉鶚《老殘游記》:“到了次日,老殘起來,見那天色陰得很重,西北風雖不甚大,覺得棉袍子在身上有飄飄欲仙之致。” |
稍縱即逝 | 清 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若寬而生玩,則不惟未戒者不戒,即已戒者亦必復食,稍縱即逝,恐不可挽。” |
儉故能廣 | 《老子》:“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
去故納新 |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 |
一見如故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 “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 |
老淚縱橫 | 唐·杜甫《羌村三首》:“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
故意刁難 | 浩然《艷陽天》第28章:“他明知道這個可惡的老頭子在故意刁難人,既不能發火現原形,又不知怎么回答好。” |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 秦·李斯《上書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