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烹五鼎的成語故事
拼音dà pēng wǔ dǐng
基本解釋烹:燒煮;五鼎:古代士大夫祭祀用的祭品。指吃飯食物精美。形容生活奢侈豪華。
出處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杰》第一回:“就使住的是深居九重,吃的是大烹五鼎,看來似是快樂無比的,卻是心窩兒里頭常做個(gè)天人的戰(zhàn)場(chǎng)。”
暫未找到成語大烹五鼎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大烹五鼎)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五一十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5回:“這婦人聽了這話,也不回言,卻踅過來,一五一十,都對(duì)王婆和西門慶說了。” |
一代鼎臣 | 《南史·丘靈鞠傳》:“公為一代鼎臣,不可復(fù)為覆餗sù。” |
一元大武 | 《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 |
一推六二五 | 浩然《艷陽天》第127章:“你想一推六二五地混過關(guān)去,辦不到!” |
一目五行 | 《遼史·楊遵勖傳》:“天下之事,叢于樞府,簿書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判決如流。” |
一秉大公 | 明·張居正《答工部郎中劉公伯燮言用人毀譽(yù)》:“仆近來用人處事,一秉大公。” |
一言九鼎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 |
一身五心 | 漢·焦延壽《易林》卷一:“三人異趨,反復(fù)迷惑。一身五心,亂無所得。” |
一退六二五 | 歐陽山《三家巷》:“陳家的老的、小的,只是個(gè)一退六二五,說他們做買賣的人素來不結(jié)交官府,推得干干凈凈!” |
七大八小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回:“有幾張樹根的坐具,卻是七大八小的不勻。”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一百八回:“這十二釵說是金陵的,怎么家里這些人如今七大八小的就剩了這幾個(gè)。” |
七相五公 | 語出《文選·班固〈西都賦〉》:“冠蓋如云,七相五公。”呂向注:“七相:謂車千秋、黃霸、王商、王嘉、韋賢、平當(dāng)、魏相。五公:張湯、蕭望之、馮奉世、史丹、張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將軍,通稱為公。” |
萬事大吉 | 宋 釋惟白《續(xù)傳燈錄 明州大梅祖鏡地英禪師》:“歲朝把筆,萬事大吉,急急如律令。” |
三三五五 | 唐·李白《采蓮曲》:“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
三下五除二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6回:“偶然在家閑一刻,便見他姊妹兩個(gè)‘三下五除二’的不離手,‘五畝七分半’的不離口。” |
三五成群 | 明 余繼登《典故紀(jì)聞》:“三五成群,高談嬉笑。” |
三令五申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約束既布,乃設(shè)鈇鉞,即三令五申之。” |
三分鼎立 | 《魏書 匈奴劉聰?shù)葌餍颉罚骸罢撏敛怀鼋瓭h,語地僅接褒斜,而謂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蹤王者。” |
三分鼎足 |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jì),恐足下不能用也。誠(chéng)能聽臣之計(jì),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shì)莫敢先動(dòng)。” |
三臺(tái)五馬 | 清·袁枚《小倉(cāng)山房尺牘》第22首:“足下三臺(tái)五馬,宦馬之后,丞宜百首同歸,早踐結(jié)鄰之約。” |
三回五次 | 元·戴善夫《風(fēng)光好》第一折:“太守何故三回五次侮弄下官,是何道理?” |
三墳五典 | 《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
三尸五鬼 | |
三山五岳 | 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舉酒調(diào)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許?云煙汗漫空竛竮。” |
三差五錯(cuò) | 清 曾樸《孽海花》第22回:“要有什么三差五錯(cuò),那事情就難說了!” |
三年五載 | 元 楊文奎《兒女團(tuán)圓》第二折:“也須知俺這三年五載,看看衰邁,還有甚精金響鈔,暗暗藏埋。” |
三智五猜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個(gè)十分。” |
三朝五日 | |
三江五湖 | 戰(zhàn)國(guó)·魯·尸佼《尸子》下卷:“取玉甚難,越三江五湖,至昆侖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