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豆摘瓜的成語故事
拼音jiān dòu zhāi guā
基本解釋比喻親屬相殘。
出處三國 魏 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碧?李賢《黃臺瓜辭》:“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p>
暫未找到成語煎豆摘瓜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煎豆摘瓜)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死腦瓜骨 | 錦云等《草莓三爺》:“你呀,就是死腦瓜骨!” |
豆萁燃豆 | 三國 魏 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td> |
黃臺之瓜 | 《新唐書·承天皇帝倓傳》:“賢終日憂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樂章,使工歌之。其言曰:‘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云可,四摘抱蔓歸?!?/td> |
腦瓜不靈 | |
小蔥拌豆腐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16回:“我兩個一塊兒工作這么些年,真是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td>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td> |
滾瓜爛熟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讀的滾瓜爛熟。”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及瓜而代 | 《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 |
膽小如豆 | 《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們中國的官員,膽小如豆,莫說見著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驚得發(fā)慌,就是見了一個沒辮子的光棍,手里提著一根趕狗棒,也要害怕起來。” |
順藤摸瓜 | 《人民日報》1982.6.30:“由此順藤摸瓜,很快破獲了這起盜竊案。” |
斷章摘句 | 唐·李商隱《唐容州經(jīng)略使〈元結(jié)文集〉后序》:“其疾怒急擊,快利勁果,出行萬里,不見其敵;高歌酣顏,入飲于朝,斷章摘句,如振如生?!?/td> |
摘瓜抱蔓 | 語本唐·李賢《黃臺瓜辭》:“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 |
匏瓜空懸 | 《論語 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td> |
簞食豆羹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td> |
避李嫌瓜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瓜區(qū)豆分 | 清 王韜《地球圖跋》:“各國疆域,瓜區(qū)豆分,界畫犁然?!?/td> |
兩豆塞耳 | 《鹖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
砍瓜切菜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2回:“石秀從樓上跳將下來,手舉鋼刀,殺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殺翻十?dāng)?shù)個。” |
強扭的瓜不甜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三章:“強扭的瓜不甜,上桿子不是買賣?!?/td> |
蘭友瓜戚 | 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坐》:“吾輩得施為,正好談心花底;蘭友瓜戚,門外不須倒屣?!?/td> |
滾瓜流水 |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五:“他得意地哈了一聲就滾瓜流水地一口氣說道:‘說是男女在那件事上也該平等。’” |
摘艷薰香 | 唐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高摘屈宋艷,濃薰班馬香。” |
目光如豆 | 孫中山《行易知難》第六章:“不圖彼國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國之強,尤畏民黨得志而礙其蠶食之謀。” |
甘瓜苦蒂 | 漢 無名氏《古詩》:“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td> |
瓜剖豆分 | 南朝 宋 鮑照《蕪城賦》:“出入三代,五百余載,竟瓜剖而豆分。” |
數(shù)東瓜,道茄子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回:“那珍哥狂蕩了一日回來,正要數(shù)東瓜,道茄子,講說打圍的故事?!?/td> |
瓜田李下 | 晉 干寶《搜神記》第15卷:“懼獲瓜田李下之譏?!?/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