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不敢當(dāng)?shù)某烧Z故事
拼音kuì bù gǎn dāng
基本解釋感到慚愧;承當(dāng)不起。表示對別人所給予的稱贊或物品受之有愧。
出處清 鄭燮《劉柳村冊子》:“紫瓊崖道人,慎郡王也,贈詩:‘按拍遙傳月殿曲,走盤亂瀉蛟宮珠。’愧不敢當(dāng),然亦佳句。”
暫未找到成語愧不敢當(dāng)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愧不敢當(dāng))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老當(dāng)益壯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 后世據(jù)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老當(dāng)益壯”。 |
一丁不識 | 《舊唐書 張弘靖傳》:“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 |
一不作,二不休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六回:“索性讓我一不作,二不休,見一個殺一個,見兩個殺一雙,殺個爽快。” |
一不做,二不休 | 唐 趙元一《奉天錄》第四卷:“光晟臨死而言曰:‘傳語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
一不壓眾,百不隨一 | |
一不扭眾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細想了想,這事不但無法,而且有理;料是‘一不扭眾’,只得點頭依允。” |
一絲不亂 | |
一絲不掛 | 宋 黃庭堅《僧景宗相訪寄法王航禪師》:“一絲不掛魚脫淵,萬古同歸蟻旋磨。” |
一絲不紊 | 老舍《神拳》第二幕:“我服了,萬沒想到你會這么細心,井井有條,一絲不紊。” |
一絲不線,單木不林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回:“這福兒一絲不線,單木不林,也覺讀的慢懈。” |
一絲不茍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訪知,見世叔一絲不茍,升遷就在指日。” |
一個巴掌拍不響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8回:“‘一個巴掌拍不響’,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惡些。” |
一了百當(dāng) | 明 張居正《答山東巡撫何來山》:“清丈事,實百年曠舉,宜及仆在位,務(wù)為一了百當(dāng)。” |
一事不知 | 《南史·隱逸傳·陶弘景》:“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
一人做事一人當(dāng)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12回:“常言道:‘一人做事一人當(dāng)。’豈敢連累父母?” |
一人向隅,滿坐不樂 | 漢 劉向《說苑 貴德》:“故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
一介不取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
一介不茍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我平生于銀錢一道,一介不茍。” |
一代不如一代 | 宋 王君玉《國老談苑》卷二:“陶谷以翰林學(xué)士奉使吳越,忠懿王宴之。因食蝤蛑詢其名類,忠懿命自蝤蛑至蟛蜞,凡羅列十余種以進。谷視之,笑謂忠懿曰:‘此謂一代不如一代也。’” |
一以當(dāng)十 | 《戰(zhàn)國策 齊策一》:“一而當(dāng)十,十而當(dāng)百,百而當(dāng)千。《史記 項羽本紀》:“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dāng)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
一以當(dāng)百 | 清·李漁《比目魚》第十四回:“楚玉也自領(lǐng)全軍殺將前去。及至兩不相對,真?zhèn)€人強馬壯,一以當(dāng)百。殺得那些山賊,抱頭而竄。” |
一力承當(dāng)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1回:“在晉侯面前,一力承當(dāng)。” |
一動不動 | 王朔《浮出海面》:“我繼續(xù)一動不動地凝視他們,這對可憐的情人實在無法保持冷靜,松開嘴,忿忿地起身走了。” |
一動不如一靜 | 宋 張端義《貴耳集》上卷:“孝宗幸天竺及靈隱,有輝僧相隨。見飛來峰,問輝曰:‘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對曰:‘一動不如一靜。’” |
一臥不起 |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自從倩女孩兒在折柳亭與王秀才送路,辭別回家,得其疾病,一臥不起。” |
一去不復(fù)返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
一去不復(fù)還 | 《史記·刺客列傳》:“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
一去不返 | 梁遇春《寄給一個失戀人的信(二)》:“看著青春的易逝,才覺得青春的可貴,因此也更想能夠在這一去不返的瞬間里得到無窮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