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虎遺患的成語故事
拼音fàng hǔ yí huàn
基本解釋謂放掉老虎,必留后患。
出處唐·陳子昂《上西蕃邊州安危事》之一:“夫蕃戎之性,人面獸心,親之則順,疑之則亂……今阻其善,逆其歡心,古人所謂放虎遺患,不可不察。”
暫未找到成語放虎遺患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放虎遺患)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易放難收 | 宋·朱熹《答鞏仲至》:“所謂修辭立誠以居業者,欲吾之謹夫所發以致其實,而尤先于言語之易放難收也。” |
初生之犢不畏虎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剛吃過早飯,人馬全都匯齊,有些人震于闖王和李過的威名,不免驚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犢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廝殺。” |
紙老虎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94回:“猶之世俗所稱紙老虎,望之若真,未嘗不可欺人于一時,決不能持于久遠。” |
放牛歸馬 | 《尚書 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防患于未然 | 《周易 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樂府詩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
患難與共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
生龍活虎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95卷:“只見得他如生龍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
算無遺策 | 《晉書 桓玄傳》:“自謂經略指授,算無遺策。” |
遺形藏志 |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上德不德》:“遺形藏志,與道相得。” |
龍騰虎躍 | 唐 嚴從《擬三國名臣贊序》:“圣人受命,賢人受任;龍騰虎躍,風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天者也。” |
拉大旗作虎皮 |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首先應該掃蕩的,倒是拉大旗作虎皮,包著自己,去嚇唬別人。” |
野沒遺賢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那爺爺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個朝無幸位,野沒遺賢。” |
餓虎吞羊 | 《清平山堂話本 五戒禪師私紅蓮記》:“一個初侵女色,由如餓虎吞羊。” |
路無拾遺 | 《孔子家語·相魯》:“孔子初仕為中都宰,中都魯邑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如禮年五十異食也強弱異任、任謂力作之事各從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別涂、路無拾遺、器不雕偽,……” |
歸馬放牛 | 《尚書 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春冰虎尾 | 《尚書·君牙》:“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
龍爭虎斗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呂太后,枉以后龍爭虎斗,都是俺鸞交鳳友。” |
風虎云龍 | 宋 王安石《浪淘沙令》詞:“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袛在笑談中。” |
遺世絕俗 | 宋·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羊質虎皮 | 西漢 揚雄《法言 吾子》:“羊質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
狼吞虎咽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有一寸見方大小,和在飯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個精光。” |
暴露無遺 |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只要在這里發現敵人主力,那敵人一切詭計就暴露無遺。” |
為虎作倀 | 孫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黨發生,為虎作倀,其反對革命,反對共和。” |
扯旗放炮 |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九章:“她扯旗放炮來考工廠,考不上怎樣回下堡村蛤蟆灘呢?” |
虎頭蛇尾 | 元 康進之《李逵負棘》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這廝狗行狼心,虎頭蛇尾。” |
患難見真情 | 鄧小平《國家的主權和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患難見真情。” |
開柙出虎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
照貓畫虎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11回:“這大相公聰明得很,他是照貓畫虎,一見即會套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