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服貼貼的成語故事
拼音fú fú tiē tiē
基本解釋指讓人信服或物品平整。
出處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我們取得那么大的勝利,人家服服貼貼,敲鑼打鼓。”
暫未找到成語服服貼貼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服服貼貼)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服低做小 | 元·李文蔚《圯橋進履》第二折:“我又索含容折節,屈脊躬身,伏低做小,跪膝在塵埃。” |
服牛乘馬 | 《周易 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
粗服亂頭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裴令公有俊容儀,脫冠冕,粗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 |
心服口服 | 先秦 莊周《莊子 寓言》:“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
服氣吞露 | 明·無名氏《洞玄升仙》第一折:“若論道姑休養,服氣吞露,搬離運坎,施仁布義,必有成仙之日也。” |
口服心服 | 《人民文學》1977年第9期:“毛主席從革命的根本利益出發,啟發我們顧全大局,使我口服心服。” |
以德服人 | 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
以理服人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心悅誠服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體貼入微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8回:“‘只要心平點,少看點利錢,那些貧民便受惠多了。’我笑道:‘這可謂體貼入微了。’” |
黃冠草服 | 明·唐順之《與洪方洲郎中書》:“而所謂磊落超脫者,往往出于黃冠草服之間。” |
亂頭粗服 | 明 王彥泓《個人》詩:“雙臉斷紅初卻坐,亂頭粗服總傾城。” |
華冠麗服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全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不開,只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 |
胡服騎射 | 《戰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
心服口不服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43回:“老武聽了,還有點心服口不服。” |
服服帖帖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三回:“這幾下直打得王貴服服帖帖,只得依他教訓。” |
做小服低 | 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一方面是芙蓉柔順,甘于做小服低。” |
心服首肯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然則他何不一開口就照在青云山口似懸河的那派談鋒?也不愁那姑娘不低首下心的心服首肯。” |
返我初服 | 三國·魏·曹植《七啟》:“愿返初服,從子而歸。” |
無服之喪 | 西漢·戴圣《禮記·孔子閑居》:“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
微服私行 | 明·無名氏《鳴鳳記·鄢趙爭寵》:“只是此行斂些光彩,不可喝道而去,只得微服私行罷了。” |
拳拳服膺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水土不服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1回:“說軍士水土不服,權且罷兵。” |
弓調馬服 | 《荀子·哀公》:“弓調而后求勁焉,馬服而后求良焉。” |
變服詭行 | 唐·韓愈《清邊郡王楊燕奇碑文》:“變服詭行,日倍百里。” |
服田力穡 | 《尚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
妥妥貼貼 | 曾樸《孽海花》第32回:“子固也把孫三兒一面安排得妥妥貼貼,所有彩云的東西一概要回,不少一件。” |
安生服業 | 梁斌《紅旗譜》:“她想到馮老蘭,不一定肯讓朱老忠安生服業地活下去,她的心情更加憂懼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