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喉捩嗓的成語故事
拼音náo hóu liè sǎng
基本解釋指違腔走調(diào),不合聲律。
出處明江廷訥《廣陵月》第二出:“欲度新聲休走樣,忌的是撓喉捩嗓?!?/p>
暫未找到成語撓喉捩嗓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撓喉捩嗓)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撓曲枉直 | 漢 桓寬《鹽鐵論 大論》:“而欲廢法以治,是猶不用隱斧斤欲撓曲枉直也。” |
以指撓沸 | 先秦 荀況《荀子 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td> |
耳目喉舌 | 田流《我上的第一堂黨的新聞?wù)n》:“報紙是黨的耳目喉舌,是黨聯(lián)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紐帶?!?/td> |
不屈不撓 | 東漢 班固《漢書 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撓)不詘(屈)?!?/td> |
不撓不屈 | 清 陳天華《論中國宜改創(chuàng)民主政體》:“吾民族以不撓不屈之氣概,與外族戰(zhàn),與土番戰(zhàn),與寒暑戰(zhàn),卒能斬荊披棘。” |
轉(zhuǎn)喉觸諱 | 唐·韓愈《送窮文》:“各有主張,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轉(zhuǎn)喉觸諱。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td> |
百折不撓 | 漢 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之風(fēng)?!?/td> |
撫背扼喉 | 唐·盧照鄰《窮魚賦》:“拖鰭挫鬎,撫背扼喉?!?/td> |
必不撓北 | 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忠廉》:“若此人也,有勢則必不自私矣,處官則必不為污矣;將眾則必不撓北矣。” |
嘴大喉嚨小 | |
口燥喉干 | 老舍《趙子曰》:“直喊到他口燥喉干,心中發(fā)空,才打道進城回公寓?!?/td> |
如鯁在喉 | 漢·許慎《說文解字》:“鯁,食骨留咽中也?!倍斡癫米ⅲ骸绊f曰:‘骨所以鯁,刺人也?!已阅娑?,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鯁之臣?!稘h書》以下皆作骨鯁,字從魚,謂留咽者魚骨較多也。” |
心癢難撓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著小生迷留沒亂,心癢難撓。” |
撓腮撧耳 | 元 關(guān)漢卿《蝴蝶夢》第一折:“我這里急忙忙過六街穿三市,行行里撓腮撧耳?!?/td> |
喉清韻雅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5回:“便命取了一支紫竹簫來,命佩鳳吹簫,文藝唱曲,喉清韻雅,甚令人心動神移?!?/td> |
抓耳撓腮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大郎聽罷,氣得抓耳撓腮沒有是處?!?/td> |
扼喉撫背 | 隋·盧思道《為北齊檄陳文》:“巨艦高艫,順流東指江都、壽春之域;扼喉撫背之兵,飛龍赤馬,絕水南越?!?/td> |
抵背扼喉 | 唐太宗李世民《賜詔》:“抵背扼喉,塞其歸路。” |
氣噎喉堵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4回:“此時黛玉雖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這等無聲之泣,氣噎喉堵,更覺厲害。” |
骨鯁在喉 | 清 袁枚《與金匱令書》:“仆明知成事不說,既往不咎,而無如聞不慊心事,如骨鯁在喉,必吐之而后快。” |
咽喉要地 | |
紙筆喉舌 | 魯迅《<熱風(fēng)>題記》:“真所謂‘事實勝于雄辯’,又何待于紙筆喉舌的批評。” |
喉長氣短 | |
喉焦唇干 | 漢·焦延壽《易林》第13卷:“龍馬上山,焦無水泉,喉焦唇干,渴不能言?!?/td> |
撧耳撓腮 | 元 秦簡夫《東堂老》第二折:“你這般撧耳撓腮,可又便怎生。” |
香喉玉口 | 清·洪昇《長生殿·偷曲》:“向綺窗深處,秘本翻謄,香喉玉口,親將絕調(diào)教成。” |
拊背扼喉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夫與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td> |
百爪撓心 | 姜樹茂《漁島怒潮》第14章:“那心里的滋味更不必提了,里面好似生了二十五個小老鼠——百爪撓心?!?/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