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鷸爭衡的成語故事
拼音bàng yù zhēng héng
基本解釋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都不相讓。漁翁來后把兩個都捉住。比喻雙方爭執兩敗俱傷,便宜第三者。
出處蔡寅《變鴉樓三十年詩征序》:“蚌鷸爭衡,魚龍曼衍,離奇變幻之局,孰有甚于近三十年者。”
暫未找到成語蚌鷸爭衡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蚌鷸爭衡)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只爭朝夕 | 毛澤東《滿江紅 和郭沫若同志》:“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
爭先恐后 | 明 屠勛《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門橋記》:“匪公帑而樂施者爭先恐后。” |
明爭暗斗 | 馮玉祥《我的生活》:“于是兩方明爭暗斗,各不相讓,一天利害一天,鬧成所謂‘府院之爭’。” |
龍爭虎斗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呂太后,枉以后龍爭虎斗,都是俺鸞交鳳友。” |
恐后爭先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8回:“他卻橫沖直撞,恐后爭先。” |
散帶衡門 | 《詩經·陣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
鷸蚌相爭 | 清 湘靈子《軒亭冤 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云陣。” |
爭分奪秒 | 《晉書 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 |
合從連衡 | 《戰國策·秦策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 |
百家爭鳴 | 東漢 班固《漢書 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 |
無可爭辯 |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卷十六:“太社不立于京都,當安所立。尤無可置辯矣。” |
分秒必爭 | 柯巖《奇異的書簡 船長》:“我們現在要搞四化,分秒必爭哩!” |
爭風吃醋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那月香好副嘴臉,年已長成。倘或有意留他,也不見得。那時我爭風吃醋便遲了。” |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
爭權奪利 | 鄒韜奮《消弭內戰的唯一途徑》:“任何為私人私黨爭權奪利的內戰都必然地要為全國民眾所唾棄。” |
雞爭鵝斗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1回:“從今咱們兩個丟開手,省得雞爭鵝斗,叫別人笑。” |
決命爭首 | 漢·李陵《答蘇武書》:“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 |
必爭之地 | 《周書 王悅傳》:“白馬要沖,是必爭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圖也。” |
爭奇斗艷 |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方物·芍藥譜》:“名品相壓,爭妍斗奇,故者未厭,而新者已盛。” |
與世無爭 | 《戰國策·楚策四》:“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 |
據理力爭 | 北齊 魏收《魏書 陽固傳》:“崇雖貴盛,固據理不撓,談者欣焉。” |
你爭我奪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這些富貴公子,你爭我奪,依了張家,違了李家。” |
虎斗龍爭 | 元 金仁杰《追韓信》第四折:“再休夸桀紂起刀兵,謾說吳越相吞并,也不似這一場虎斗龍爭。” |
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 |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三回:“俟關中平定,據險養威,看他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也不為遲呢?” |
鼓腦爭頭 | 《全元散曲·柳營曲·風月擔》:“勤兒每正鼓腦爭頭,斗喧呼謝館秦樓。” |
鄭人爭年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后息者為勝耳。” |
權衡輕重 | 《周書 王褒庾信傳論》:“權衡輕重,斟酌古今,和而能壯,麗而能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