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罄罍恥的成語故事
拼音píng qìng léi chǐ
基本解釋①比喻關系密切,相互依存,彼此利害一致。②形容物傷其類。
出處《詩 小雅 蓼莪》:“瓶之罄矣,維罍之恥。”
暫未找到成語瓶罄罍恥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瓶罄罍恥)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荒淫無恥 | 徐遲《狂歡之夜》:“在這座最莊嚴的城中,卻有著一群荒淫無恥的,丑態百出的,傷天害理的,窮兇極惡的衣冠禽獸。” |
罄竹難書 | 《舊唐書 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
卑鄙無恥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7回:“賈某總辦河工,浮開報銷,濫得保舉。到京以后,又復花天酒地,任意招搖,并串通黃某,到處鉆營,卑鄙無恥。” |
守口如瓶 | 唐 道世《諸經要集 擇交部 懲過》:“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
厚顏無恥 | 《詩經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顏之厚矣。”南朝 齊 孔稚珪《北山移文》:“豈可使芳杜厚顏,薛荔蒙恥。” |
不恥下問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何晏集解:“下問,謂凡在己下者。” |
無恥之徒 | |
寡廉鮮恥 | 漢 司馬相如《喻巴蜀檄》:“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
禮義廉恥 | 管仲《管子 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
舊瓶裝新酒 | 老舍《我怎樣寫通俗文藝》:“這八篇東西,都是用舊瓶裝新酒辦法寫成的。” |
井底銀瓶 | 唐·白居易《井底引銀瓶樂府》:“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斷;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
有恥且格 | 先秦·孔子《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恥與噲伍 |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初,韓信由楚王降封為淮陰侯,日夜怨望。有一次,他順便去看望樊噲,樊噲跪拜送迎。出來后,韓信笑著說:‘生乃與噲等為伍。’” |
不識人間有羞恥事 | 宋 歐陽修《與高司諫書》:“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
抱怨雪恥 | 《戰國策·燕策·樂毅報燕王書》:“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 |
報仇雪恥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二》:“若先王之報仇雪恥,夷萬乘之強國。” |
舊瓶新酒 | 茅盾《桂枝香·為商務印書館八十周年紀念作》:“工商改造,舊瓶新酒,愿長芳冽。” |
緘口如瓶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無名氏<香遍滿·閨怨>》:“想你掩耳偷鈴,為你緘口如瓶。” |
明恥教戰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
罄山采木 | 《舊五代史·唐書·張延朗傳》:“若使罄山采木,竭澤求漁,則地官之教化不行,國本之傷殘益甚,取怨黔首,是黷皇風。” |
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 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
恥居人下 | 宋 陳亮《謝曾察院啟》:“伏念某本無他長,恥居人下。常想英豪之行事,墮乃塵凡。” |
拖油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3卷:“楊氏是個二婚頭,初嫁時帶個女兒來,俗名叫做拖油瓶。” |
一言難罄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34回:“若再講他們色子場中,如何取巧弄詭之處,真正一言難罄,抑且掛一漏萬。” |
瓶墜簪折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雖然是一時間花殘月缺,休猜做瓶墜簪折。” |
竹罄南山 | 清·感惺《斷頭臺·受獻》:“到此是森羅殿上無私款,鏡臺前明照膽,要把君孽案重重徹里翻,竹罄南山。” |
忍恥偷生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忍恥偷生為父仇,誰知奸計覓風流。勸君莫設虛言誓,湛湛青天在上頭。” |
知恥近乎勇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