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帽兒的成語故事
拼音dài gāo mào ér
基本解釋見“戴高帽子”。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那姑娘道:我這個(gè)人雖是個(gè)多事的人,但是凡那下坡走馬、順風(fēng)使船,以至買好名兒、戴高帽兒的那些營(yíng)生我都不會(huì)作。”
暫未找到成語戴高帽兒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戴高帽兒)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高風(fēng)亮節(jié)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余謂淵明高風(fēng)峻節(jié),固已無愧于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情也。” |
債臺(tái)高筑 | 東漢 班固《漢書 諸侯王表序》:“有逃責(zé)(債)之臺(tái)。”唐 顏師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負(fù)責(zé)(債),無以歸之,主迫責(zé)急,乃逃于此臺(tái),后人因以名之。” |
兒女情多 | 唐 盧照鄰《五悲文 悲窮通》:“項(xiàng)羽帳中之飲,荊卿易水之歌,何壯夫之懦節(jié),伊兒女之情多。” |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 | 清·張岱《岱志》:“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櫛沐甚凈。” |
秋高氣和 | 清 曾樸《孽海花》第十九回:“卻說小燕便服輕車,叫車夫徑到城南保安寺街而來,那時(shí)秋高氣和,塵軟蹄輕,不一會(huì)已到了門口,把車停在門前兩棵大榆樹蔭下。” |
高蹈遠(yuǎn)舉 | 宋·王琳《野客叢書·穆生鄒陽》:“穆生高蹈遠(yuǎn)舉,意蓋有在,逆知異日必不能免,非知幾疇克爾哉。” |
高聳入云 | 劉伯承《回憶長(zhǎng)征》:“翻越了高聳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無人煙的草原。” |
全科人兒 | |
吉星高照 | 陳殘?jiān)啤稛釒@濤錄》:“那是他在香港當(dāng)學(xué)徒時(shí)刺上的,帶有‘吉星高照’之意。” |
藝高人膽大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6回:“這正是藝高人膽大。蔣爺竟不慌不忙的答道:‘實(shí)是半路出家,何必施主追問呢?’” |
高屋建瓴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jì)》:“地勢(shì)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
高步闊視 | 清·袁枚《新齊諧·冷秋江》:“果見一丈夫魋肩昂背,高步闊視,持大扇擊手作拍板,口唱《大江東》,于于然來。群鬼盡散。” |
弟子孩兒 | 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二折:“我走到半路,被那巡更的歹弟子孩兒把我攔住,道我是犯夜的。” |
妻兒老小 | 明 梁辰魚《浣紗記 見王》:“你一向遠(yuǎn)出,可速與妻兒老小相聚。” |
妻兒老少 | 明·馮夢(mèng)龍《喻世明言》第39卷:“引了妻兒老少,和劉青等心腹三十余人,徑投望江縣天荒湖來。” |
風(fēng)急浪高 | 《文匯報(bào)》1992.3.2:“出海口附近波濤洶涌,風(fēng)急浪高。” |
興高采烈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體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 |
公子哥兒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見安公子那一番舉動(dòng),早知他是不通世路艱難,人情利害的一個(gè)公子哥兒。” |
才高七步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xué)》:“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yīng)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空腹高心 | 魯迅《墳 論“他媽的!”》:“至于大姓,實(shí)不過承祖宗余蔭,以舊業(yè)驕人,空腹高心,當(dāng)然使人不耐。” |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tuán)圓》:“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妻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詩經(jīng)·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高步通衢 | 《石季龍載記上》:“朕聞良臣如猛獸,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
秋高氣爽 | 唐 杜甫《崔氏東山草堂》詩:“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暗風(fēng)吹亂蛩悲咽。” |
高枕無憂 | 《舊五代史 世襲傳二 高季興》:“且游獵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無憂矣。” |
高世駭俗 | |
喔咿儒兒 | 戰(zhàn)國 楚 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婦人乎?” |
步步高升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88回:“并且事成之后,大人步步高升,扶搖直上,還望大人栽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