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牛饗士的成語故事
拼音chuí niú xiǎng shì
基本解釋椎牛:殺牛;饗士:犒勞軍士。指慰勞作戰的官兵。
出處《后漢書·吳漢傳》:“漢將輕騎迎與之戰,不利,墮馬傷膝,還營。……諸將謂漢曰:‘大敵在前,而公傷臥,眾心懼矣。’漢乃勃然裹傷而起,椎牛饗士……于是軍士激怒,人倍其氣。”
暫未找到成語椎牛饗士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椎牛饗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介之士 |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彼越王者一節之人,范蠡一介之士。” |
一牛九鎖 |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一牛九鎖,更相牽攣,案明如市,不得東西,請讞得報,日中被刑。” |
一牛吼地 | 《翻譯名義集·數量》:“拘盧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謂大牛鳴聲所極聞。或云一鼓聲。《俱舍》云二里,《雜寶藏》云五里。” |
一牛鳴 | 唐 王維《與蘇盧二員外游方丈寺》詩:“回看雙鳳闕,相去一牛鳴。” |
一牛鳴地 | 清·錢謙益《山莊八景詩·錦峰晴曉》序:“其旁有錦峰書院,去山莊一牛鳴地。” |
一目之士 |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志雅堂雜抄》:“此書成于元代,道學之風甚盛,而能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動以詆斥宋儒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
不賓之士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周黨傳》:“天子以示公卿,詔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賓之士。’” |
不櫛進士 | 唐 朱揆《諧噱錄 不櫛進士》:“關圖有妹能文,每語人曰:‘有一進士,所恨不櫛耳。’” |
丙吉問牛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楚王軾怒蛙,以昆蟲之敢死;丙吉問牛,恐陰陽之失時。” |
九牛一毛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
九牛一毫 | 陳毅《感事書懷》詩:“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 |
九牛二虎之力 | 元 鄭光祖《三戰呂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點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
九牛拉不轉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回:“旁人只說是慢慢的勸著就勸轉來了,那知他早打了個九牛拉不轉的主意,一言抄百總,任是誰說,算是去定了。” |
買牛賣劍 | 元·朱庭玉《青杏子·歸隱》:“歸來好向林泉下,買牛賣劍,求田問舍,學圃耘瓜。” |
買牛息戈 | 明·何景明《雁門太守行》:“太守下牛,買牛息戈。” |
爭先士卒 | 戰國·楚·屈原《楚辭·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
爭貓丟牛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0回:“真正是爭得貓兒丟了牛。” |
二桃三士 | 三國 蜀 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
二桃殺三士 | 三國 蜀 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
亡羊得牛 | 《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 |
仁人義士 | 明·方孝孺《云敝贊》:“古之仁人義士,視刀鋸如飲食。” |
仁人志士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樂山也。” |
以羊易牛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
伏維尚饗 | 唐·陳子昂《祭韋府君文》:“嗚呼哀哉,伏維尚饗。” |
休牛歸馬 | 語出《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書弗服。”《隋書·薛道衡傳》:“于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
休牛放馬 | 晉·葛洪《抱樸子·釋滯》:“今喪亂即平,休牛放馬,烽燧滅影。” |
休牛散馬 | 唐·魏徵壽《隋書·薛道衡傳》:“于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
眾人國士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