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煙瘴霧的成語故事
拼音mán yān zhàng wù
基本解釋指南方的煙雨瘴氣。借指荒涼地區。
出處宋 歐陽修《再和公儀贈白鷴》:“蠻煙瘴霧雖生處,何必區區憶陋邦。”
暫未找到成語蠻煙瘴霧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蠻煙瘴霧)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云天霧地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三:“田里功夫,他比你爸爸還強一色。就是有點面胡,吃了酒,尤其是有點云天霧地。” |
煙消云散 | 元 張養浩《天凈沙》曲:“煙消云散,一杯誰共歌歡。” |
蠻不講理 |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我們社會里,也有少數不顧公共利益,蠻不講理,行兇犯法的人。” |
煙波釣徒 | 《新唐書·張志和傳》:“以親既喪,不復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 |
荒無人煙 | 穆欣《南線巡回 解放西昌之戰》:“部隊指戰員忍饑受寒,翻越高達四千二百米荒無人煙的大山。” |
浩如煙海 | 宋 司馬光《進<資治通鑒>表》:“簡牘盈積,浩如煙海,抉摘幽隱,枝計毫厘。” |
一溜煙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五回:“那些親友聽見,就一溜煙如飛的出去了。”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回:“說罷了這一句,便一溜煙外面去了。” |
接續香煙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37回:“官人既然作了官,總以接續香煙為重,從此要早畢婚姻,成家立業要緊。” |
云開霧散 | 宋·陶佃《王君儀》詩:“云開霧散卻晴霽,清風淅淅無纖塵。” |
不食人間煙火 | 宋·阮閱《詩話總龜》第九卷:“東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扯纖拉煙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五回:“晁書、晁鳳也只道胡旦的外公,不過在京中扯纖拉煙,尋常門戶罷了。” |
露紅煙紫 | 宋·曾鞏《芍藥廳》詩:“小碧闌于四月天,露紅煙紫不勝妍。” |
人煙稠密 | 清 劉鄂《老殘游記》第二回:“到了鵲華橋,才覺得人煙稠密,也有挑擔子的,也有推小車子的。” |
云屯霧集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6回:“卻有諸路買賣,云屯霧集,只聽放燈,都來趕趁。” |
如墮煙霧 |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仲祖、劉真長造殷中軍談,談竟俱載去。劉謂王曰:‘淵源真可!’王曰:‘卿故墮其云霧中。’”殷中軍指殷浩,字淵源。 |
蠻爭觸斗 | 戰國·宋·莊周《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觸斗蠻爭 | 清·尤侗《注云飛·十空曲》:“豎子英雄,觸斗蠻爭蝸角中。” |
如坐云霧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勉學》:“及有兇吉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云霧。” |
騰云駕霧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8回:“那家子又驚又喜道:‘是幾位騰云駕霧的羅漢歇在我家!’” |
擁霧翻波 | 明·楊慎《洞天玄記》第三折:“他若是早早投降,便罷,若還現形發惡,擁霧翻波,就承此計擒捉未遲。” |
如墮煙海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王仲祖、劉真長造殷中軍談,談竟俱載去。劉謂王曰:‘淵源真可!’王曰:‘卿故墮其云霧中。’” |
噴云泄霧 | 唐·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詩:“火維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噴云泄霧藏半腹,雖有絕頂誰能窮?” |
握霧拏云 | 元·無名氏《連環記》第一折:“這其間多虧了張子房說地談天口,韓元帥握霧拏云手。” |
蠻煙瘴雨 | 宋 黃公度《眼兒媚 梅詞和傅參議韻》詞:“如今憔悴,蠻煙瘴雨,誰肯尋搜。” |
灰飛煙滅 | 宋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詞:“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
云霧迷蒙 | |
霧興云涌 | 梁啟超《翠報敘》:“軍興以后,齊州學者,漸知以識時務,知四國為學中第一義,于是報館霧興云涌。” |
披云霧睹青天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鏡也。見之披云霧睹青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