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推崇周禮,而喪祭之禮侍奉的對象即鬼神,所以孔子不能明言否定鬼神,其無神論觀念在禮學中處于兩難境遇。
2.開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禮》著內官程式,省減后宮人數,規定嬪3人,掌教四德,視正三品;世婦9人,負責賓客祭祀,視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絲臺,視正七品。
3.《周禮》,山林川澤有虞、衡之官,為之厲禁,蓋取之以時,不使戕賊而已,故雖置有司,實為民守之也。
4.翰墨遄飛,淵藪文明,尚周禮而惟信;見賢思齊,握瑜懷瑾,齊修身而躬行;正氣風清,傳遞愛心,襄長福而太平;國學孝經,流芳潤德,筑和諧而長興!
5.以后,明、清兩朝不僅沿用不廢,還仿照《周禮》,建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等,形成今日的布局。
6.先生前雖有《殷周禮樂器考略》一文發凡起例,但嫌過于簡略,故自1933年起,以8年之力,昕夕耕耘。
7.浙江省瑞安人,清代著名經學家、文學家,著有《墨子間詁》、《契文舉例》、《周禮政要》、《光緒瑞安縣志》等書。
8.周禮,冢人掌公墓之人,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漢制亦謂之陪陵。
9.周代史官與周禮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10.《通典》記載,周禮設六官,其中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東、南、西、北、中五大方位天帝:一曰蒼輅,以祀昊天上帝。
11.甲骨文中田字和其它有關文字的形象,《詩經》、《周禮》等先春秋古籍中有關溝洫圳畝的記載,證明它的普遍存在。
12.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周禮盛大繁瑣,貴族普遍“不悅學”和“不能相禮”。
13.孔靈之后,以經術起家(登第)者凡六人,習周禮、踵登仕版(為官)者十有九人。
14.起初他還不可能學習貴族禮制,《論語·八佾》記載“子入太廟,每事問”,被時人譏笑為“鄒人之子”不“知禮”,說明他那時對“周禮”還知之不多。
15.孔子《論語》對周禮最到位的概括便是“禮之用,和為貴。
16.唐朝沒有四書五經,有九經,《禮記》與《左傳》為大經,《詩》、《周禮》、《禮儀》為中經,《易》、《尚書》、《公羊傳》、《?梁傳》為小經。
17.其代表作《周禮正義》博通宏富,《墨子間詁》世稱絕學,另有《名原》、《古籀拾遺》、《古籀余論》等巨著。
18.為了救世,恢復周禮,變“無道”為“有道”,他四處奔走,棲棲惶惶,提出“正名”的主張。
19.周禮國學文明載,先祖懿德澤后脈;孔融讓梨仁義懷,丹心效國忠長在;為人師表臻至善,桃李芬芳處處開;正氣修身揚四海,文明短信報春來!
20.著名建筑規劃專家鄭孝燮認為,《周禮》是“體國經野,都鄙有章”(統一規劃都城及其郊野,使城內與城外的建設納入章法)的“紅線”。
21.漢式婚禮以周禮為藍本,以典雅、尊貴、莊敬為氣韻,追本溯源,是真正體現華夏經典文化傳統的民族婚禮。
22.仲雍生性怯懦,國勢漸弱,吳則挾持其廢棄周禮,效法吳俗——剪斷長發,裸露上身,刻上花紋作為裝飾。
23.武后改元天授,尊大成至圣先師孔子遺志恢復周禮,定都洛陽,更國號為周。
24.據《周禮》,賓禮就是天子、諸侯接待賓客的禮儀,其名目有六種:‘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
25.字文泰以周禮改制,國號也采用“周”,以示期事業源于西周,皇帝制天王,下封公侯伯子男,模仿周六國設立六柱國。
※ "周禮"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