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
詞語解釋
國家
長期占有一塊固定領土,政治上結合在一個主權政府之下的人民的實體;一種特定形式的政府、政體或政治上組織起來的社會。
例世俗國家。福利國家。法西斯國家。在中國,鐵路屬于國家。國家機器" class=primary href=/cidian/ci-1d88361781>國家機器。國家監獄。國家銀行" class=primary href=/cidian/ci-c6802e0a5>國家銀行。國家所有制" class=primary href=/cidian/ci-1adbfbd5d>國家所有制。國家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大事。國家機密。我們的權利受國家保護。國家之首。國家安全。
英state;
由一個民族或多個民族組成并且具有或多或少確定的領土和一個政府的人民的共同體。
例中國是有成文憲法的國家。西方國家。新近獨立的國家。國家的形勢。這是個英雄的國家。
英nation;
由人民共同體所占據的土地。
例亞洲國家。殖民地國家。這個國家有幾條大河。在這個國家的各個角落。第三世界國家。他曾在許多國家居住過。美麗的國家。
英country; land;
引證解釋
統治階級實行階級壓迫和實施統治的組織。古代諸侯的封地稱國,大夫的封地稱家。也以國家為國的通稱。
引《易·繫辭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孟子·離婁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趙岐 注:“國謂諸侯之國,家謂卿大夫也。”
唐?柳宗元 《封建論》:“今國家盡制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公家;朝廷。
引《梁書·賀琛傳》:“我自除公宴,不食國家之食。”
唐?張鷟 《朝野僉載》卷一:“求待國家兵到,吾等即降。”
《續資治通鑒·宋仁宗至和元年》:“國家 至道 三年,詔書親郊圜丘,以 太祖、太宗 并配。”
明?劉若愚 《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凡國家營建之事,董其役,御前所用銅錫木鐵之器日取給焉。”猶言“官家”。指皇帝。
引《東觀漢記·祭遵傳》:“國家知將軍不易,亦不遺力。”
《晉書·陶侃傳》:“國家年小,不出胸懷。”諸侯卿大夫所受封地上的城邑。
引《周禮·春官·典命》:“上公九命為伯,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侯伯七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七為節;子男五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五為節。”
鄭玄 注:“國家,國之所居,謂城方也。”京城,首都。
引《后漢書·朱儁傳》:“國家西遷,必孤天下之望。”
國語辭典
國家
古時稱諸侯的封地為「國」,大夫的食邑為「家」。現指具備領土、人民、主權和政府四個要素的政治團體。
近國度
網絡解釋
國家 (政治地理學名詞(國土、民族、文化和政府))
國家(guo jia)是由領土、人民(民族,居民)、政府三個要素組成的,國家也是政治地理學名詞。從廣義的角度,國家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血統、領土、政府或者歷史的社會群體。從狹義的角度,國家是一定范圍內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體形式。
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地理范疇,國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語言、地理區別出來的領土;被政治自治權區別出來的一塊領地;一個領地或者邦國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關聯的地區。
一般國家行政管理當局是國家的象征,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國家機構,在一定的領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國家概念:區域劃分,有行政合法性,也就是合法權力。一個國家合法性是指一個政權的理性標準。理性標準是指司法審核標準,法制建立標準,國家可以容納多民族。
民族概念:已形成獨特的文化,包括語言、文字、信仰、崇尚、習俗、服飾、佩飾、建筑風格、飲食習慣、忌諱等等。民族也可以國家化。
在外語中如英語或法語,國家一詞有多種解釋,例如地理層面,政治層面,民族層面,這三種層面各有代表國家的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