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分段注釋】
殆辱:即辱殆,困辱和危險。《漢書·疏廣傳》:“疏廣行止足之計,免辱殆之累。”《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林皋:山林和水邊地,引申為退隱之地。幸:僥幸。即:靠近。
兩疏:指西漢疏廣、疏受兩叔侄。漢宣帝時,疏廣擔任太子太傅,疏受擔任少傅,在任五年后,兩叔侄一起稱病辭官歸鄉。見機:根據形勢決定。
解組誰逼:意謂兩疏辭官歸隱是自己的選擇,沒有人逼迫。組,系官印的綬帶,代指官印或官位。
索居:孤獨散居。《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閑處:在家閑居。沉默:深沉閑靜。寂寥:寂靜無聲。
【翻譯】
感到危險和恥辱就要來臨之時,不如歸隱,這樣或許能幸免于難。
漢代疏廣、疏受叔侄兩個見機歸隱,功成名就之后就抽身而退,這樣就沒有人能威脅逼迫他們了。
離群索居,悠閑地過日子,他們安于清靜寂寞,不談是非。
【解讀】
本小節著重強調的是做人要時時警覺自己的處境,能夠預知風險,敢于急流勇退,只有該得時得,該舍時舍,才能保全自身、安然度日。對此,文中專門列舉了漢代名臣疏廣、疏受叔侄倆的故事。
疏廣是一位博學之士,聲名遠播。漢宣帝選賢任能,特意征召疏廣為官,令其任太子劉奭的老師,許以極高的禮遇。后來,疏廣的侄子疏受也通過“舉賢良”的察舉方式,成為太子的老師。疏氏叔侄兩人作為太子的老師,不敢有絲毫懈怠、逾矩,他們時刻注意言行儀態,恪守禮節,因此深得漢宣帝的器重。
光陰似箭,轉眼間太子劉奭已經十二歲了,學業初成,疏廣自覺使命已經完成,而自己也取得了功名利祿,到了該隱退的時候了,于是他找來侄子疏受,說道:“常聞‘知足常樂’,否則恐會引來災禍。我們叔侄二人今日受沐皇恩,榮耀無以復加,須當隱退才是。”疏受聽完叔叔的話,連連稱是。于是,這叔侄二人即刻上疏圣上請求告老還鄉。
漢宣帝著實舍不得兩人,無奈實在禁不住他們三番兩次的上疏,只得同意了他們告老還鄉的請求,臨行前還厚賜二人大筆錢財。
疏廣、疏受此舉備受世人敬佩,當他們衣錦回鄉時,鄉親們夾道歡迎。叔侄倆登上自家宅院旁邊的土臺子,將漢宣帝賞賜的錢財都散發給了當地百姓。有人對此表示不解,認為他們應該把財富留給子孫,疏廣便回答說:“家中本有田產,子孫若是勤勞度日,生活自然無憂。留下錢財恐怕遺禍無窮。”
疏廣和疏受離世后,當地百姓為了感念他們散金的功德,加固了他們散發錢財的土臺子,并將其命名為“散金臺”,對疏家后人,也多加禮遇。如此,疏家叔侄倆不僅自己得以安然度過晚年,還惠及子孫后代,使他們代代生活舒適祥和,備受尊敬。
中國有一套“明哲保身”的哲學思想,非常高明。“明哲保身”——詞出自《詩·大雅·烝民》,原文為:“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意思是既能夠知曉善惡美丑,又能夠判明是非對錯,以此來保全自身。身為臣子,就當克勤克儉,日夜不怠地侍奉君主。宋代學者在《詩經集傳》中解釋道:“明,謂明于理;哲,謂察于事;保身,蓋順理以守身,非趨利避害,而偷以全身之謂也。”不過,“明哲保身”這一理念到了今天,似乎更多地體現著“趨利避害”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