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分段注釋】
起:即白起,戰國時秦國名將。翦:即王翦,戰國末年秦國大將,杰出的軍事家。頗:即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牧:即李牧,戰國末年趙國名將。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都是十分善于用兵的將領。
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兩句指兩漢而言。漢代多次與匈奴交戰,宣揚天威于沙漠。又漢代對有功之臣畫像以表彰,如西漢宣帝畫功臣于麒麟閣,東漢明帝畫功臣于云臺。
丹青:原本是繪畫用的顏料,后稱畫為丹青。也作史冊講,丹冊記勛,青冊記事。
【翻譯】
秦將白起、王翦,趙將廉頗、李牧,這些都是精通兵法、善于用兵的名將。
他們的聲威傳到了北方的沙漠地區,美名流傳在千古史冊。
【解讀】
春秋戰國時期軍事人才輩出,這些人無一不是在大國兼并的時代背景下,歷經戰火洗禮、縱橫沙場,建立赫赫戰功的千古名將。
白起是秦昭襄王時期的著名將領,一生所立戰功無數:公元前293年,率秦軍于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擊敗魏、韓聯軍,殲敵24萬,攻城略地;公元前292年,率軍攻克魏國,奪取大小城池60余座;公元前274年,率軍大破魏、韓聯軍,斬敵13萬……白起一生征戰70余次,從無敗績,有“戰神”之譽,而他戎馬生涯的最高峰當屬與趙軍的長平之戰。長平一戰,白起擊殺了趙軍統帥——善于紙上談兵的趙括,屠盡了45萬趙軍,只將年紀較小的240余名士兵放回趙國報信,從而在根本上重創了趙國。不過此戰之后,白起自覺已經激起了趙國誓死抵抗的意志,不再適合繼續擔任對趙作戰的將領,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肯再接受出征趙國的使命。可他沒想到的是,此舉卻引來了秦昭襄王的不滿,最后只落得奉命自盡的下場,實在可嘆。
王翦是秦國另一優秀的軍事將領,他一生為秦始皇南征北戰,在秦滅六國的統一戰爭中立下了不朽功勛。難得的是,王翦的兒子王賁也是不世出的將才,這父子二人橫掃燕、趙、魏,齊、楚五國,戰無不勝。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統一戰爭中,秦滅楚之戰堪稱王翦戎馬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公元前224年,當時還是秦王的嬴政計劃滅楚,他沒有采納王翦“非60萬人不可”的意見,而是派了“不過20萬人”足矣的李信,結果慘敗。這讓嬴政不得不親赴王翦老家,將已經稱病還鄉的王翦請了回來,許以60萬大軍,并親自送至霸上。王翦揮兵伐楚,一舉得勝。據此,我們可知王翦擁有卓越的軍事才華,他能將制勝的因素拿捏得恰到好處。此外,他也很有政治頭腦,用于伐楚的60萬大軍幾乎是秦國全部的兵力,一個將領領軍在外、大權在握,勢必會引起嬴政的猜忌。于是,王翦率軍出征的時候,完全表現出一副貪財好利的小人嘴臉,三步一駐足、五步一回首,反復向嬴政請要肥田美宅,以此來打消嬴政的猜忌,保全了自己。
廉頗是趙國名將,勇武非常。由于趙國處在秦國東擴的前沿地帶,因此長期受秦威脅。它能夠在秦軍的攻略下堅持下來,廉頗功不可沒。廉頗雖是武人,但并不粗莽,他能夠放下身段,信服“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并與其譜寫出一段“將相和”的佳話,足見其胸懷和智慧。在長平之戰前期,面對秦國大軍的圍困,廉頗能夠判明戰場形勢,堅守不出,實為明智之舉。可惜的是,趙王卻中了反間計,他用趙括取代廉頗,最終導致了長平戰敗的悲慘結局。而廉頗也自此沒落,輾轉流落各國,再也沒有征戰沙場、建功立業。最終,八十五歲的廉頗在楚國郁郁而終,在歷史上永遠地留下了“廉頗老矣”的哀嘆。
李牧亦是趙國名將,長期駐守在趙國北部的邊陲重地雁門郡。他對匈奴作戰的基本方針就是據守不出,讓士兵們養精蓄銳,積蓄力量。這樣的狀態持續幾年后,匈奴以為李牧怯戰,便主動尋戰,此時的李牧先誘敵深入,再集合重兵,大舉包圍了匈奴軍,僅一戰便重創匈奴各部,使其十數年都沒有恢復過來。除了有效地抗擊匈奴,李牧在與秦軍作戰時也屢次得勝。不過,李牧與廉頗一樣,也是一位極具悲情色彩的將領。公元前229年,秦軍攻打趙國,而這一次的領兵將領是王翦。王翦知道李牧的才能,沒有直接與之對決,而是施用了反間計,借趙王之手斬殺了李牧。一代名將李牧就這樣以近乎荒誕的方式結束了一生。在他死后不足三月的時間里,趙國都城邯鄲就被秦軍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