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分段注釋】
晉楚更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趙魏困橫:趙魏困于連橫。戰國時代,七雄并立,秦國強大,六國合縱以抗強秦,秦國以連橫之術抵抗。
假途滅虢:春秋時,晉獻公想攻打虢國,但是要經過虞國,就向虞國借道。宮之奇認為“輔車相依,唇亡齒寒”,晉國滅虢后,緊接著就會滅虞。虞公不聽,后被晉所滅。假途,借道。
踐土會盟:晉文公城濮之戰大勝楚國后,會集諸侯盟于踐土,成就其霸主地位。踐土,春秋時鄭地,在今河南原陽縣。
何遵約法:指蕭何在劉邦約法三章的基礎上重新制定刑律九章。
韓:即韓非子,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史記》載其精于“刑名法術之學”。弊:害處,這里用作動詞,受害于。
煩刑:繁復苛刻的刑法。
【翻譯】
齊桓公之后,晉文公、楚莊王相繼稱霸,趙國和魏國受困于連橫而被秦所滅。
晉獻公借道虞國滅亡了虢國,晉文公在踐土召集諸侯歃血會盟。
蕭何遵循漢高祖簡約的主張制定法律,韓非子因主張嚴苛刑法而賠上了性命。
【解讀】
春秋戰國時期風起云涌,氣象磅礴,大國之間快意縱橫,爭霸天下,這一時期的歷史也因此留下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美名。
所謂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相繼稱霸的五位諸侯國君主,自“五霸之首”齊桓公之后,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先后成為霸主,大會諸侯,取得了號令天下的權勢;而戰國七雄,則是指戰國時期勢力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秦、齊、楚、燕、韓、趙、魏。
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是有明顯不同的,春秋是奴隸制度的崩壞時期,諸侯國往往通過會盟天下諸侯的方式來號令天下;而戰國是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諸侯國一般通過發動規模龐大、程度激烈的兼并戰爭來統領天下。
然而,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只有遵從歷史規律才能成就歷史必然,而這些規律都是有跡可循的。
其一,人和是決勝的關鍵,所謂人和,重要的一點便是要保護唇齒相依的盟友。晉獻公在位時,很想攻打虢國,可中間卻隔了虞國。晉獻公便用寶馬和美玉賄賂了虞國國君,取得了借道行軍的權利,滅了虢國。而晉軍在返回的途中,又順便將虞國也滅掉了。虞國與虢國相鄰相依,本該相輔相成,共同御敵,可虞國國君卻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虢國覆滅之時,也就是虞國滅亡之日。與虞國國君不同,晉文公非常明白人和的重要性,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最大范圍地團結諸侯國的力量,使天下之國都能牢牢地依附于他,如此一來,晉的霸主之位就堅如磐石、不可動搖了。
其二,廢除嚴苛刑罰,確立仁政仁法。《禮記》上說:苛政猛于虎也。嚴苛的政法約束的確能夠迅速地確立起制度的權威,但代價也大。我們以秦、漢兩代為例,秦終其一代,實行韓非子的法家思想,以嚴法治國治民,可最終卻遭到了暴政苛法的強力反彈,二世而亡。比較戲劇性的是,韓非子后來被李斯羅織罪名,就是依秦律獲罪下獄的,最后被逼自盡。有秦的前車之鑒,大漢開國皇帝高祖劉邦當然不會再走秦始皇的老路,所以他剛占領秦都城咸陽的時候,僅與當地百姓簡單地“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后來,三章之律不夠用了,劉邦便令蕭何制定了系統完備的《九章律》。此律法雖然取自秦法,但是秦法中苛刻的條文都被刪去了,因此它雖是刑法,卻寬嚴有度。漢初的仁政仁法穩定了大局,安定了民心,恢復了正常的社會生產,促進了經濟發展。這種寬仁的律法,讓所有人都得到了切實的好處。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是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晉國本是西周初年大行分封時建立的強大諸侯國,首位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可到了春秋時期,宗室衰微,士大夫階層異軍突起。士大夫作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掌握了諸侯國的實權,其中又以趙、韓、魏、智、范、中行六家勢力最盛。后來,趙、韓、魏三家先后擊敗了范、中行、智三家勢力,并瓜分了晉國土地,而后得到周天子認可,獲得了諸侯國的資格,代晉自立。而這三國也憑借著從晉國繼承下來的實力躋身于“戰國七雄”之列。齊國也是西周初年分封時建立的東方大國,是開國功臣姜尚的封地,春秋末年,齊國同樣發生了類似于晉國的歷史演變,而這股崛起的勢力就是媯姓田氏。田氏在與齊國宗室姜姓呂氏的較量中勝出,取代了呂氏,掌控了齊國大權,并經周天子認可成為齊國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