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分段注釋】
九州禹跡:大禹的足跡遍布華夏。九州,大禹將中國分為九個州,這里泛指中國。
百郡秦并:指秦始皇吞并六國,統一天下。百郡,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置三十六郡,到了漢代,又分為一百零三郡。這里指六國的土地,不是實指。
岳宗泰岱:泰山居五岳之首,為其他四岳所宗。岳宗:五岳之首,五岳的宗主。岳,指高大的山。古人將山東的泰山、湖南的衡山、陜西的華山、山西的恒山、河南的嵩山定為“五岳”,分別稱作東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五岳中以泰山為尊。宗,主。泰岱:即泰山,岱為泰山的別名。《尚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孔傳》:“岱宗,泰山,為四岳所宗。”
禪:封禪,在泰山祭天叫封,在泰山下的小山祭地叫禪。主:依。
云亭:指云云山和亭亭山,它們是位于泰山南側的支脈,是古代皇帝祭地的地方。
【翻譯】
九州大地處處都有大禹治水的足跡,天下各郡在秦并六國后歸于統一。
五岳以泰山為尊,帝王祭天凌絕頂,都在云山和亭山主持禪禮。
【解讀】
中國很早就誕生了政權統治的概念,一個地區是否歸治,就在于這個地區是否歸入了中央政權確立的行政范圍。相傳大禹在立下治水大功、登上王位后,曾對天下的領土以“州”為單位進行了明確的行政劃分,共劃分為“九州”。此外,大禹為了向天下昭示其對九州的絕對統治權,特鑄鼎九只,以永定九州。可以說,“州”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政權治下的最早行政單位。后來,隨著政權更迭,行政劃分越來越多樣化,到了秦統一六國的時候,秦始皇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全面實行郡縣制,也就是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實行郡、縣兩級的行政劃分。統一的行政劃分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力,有利于鞏固皇權。
不過,古代的君主若想穩固自己的統治,除了要在制度層面精雕細琢,還要在精神層面對百姓進行掌控,而在這方面最好的辦法莫過于自抬身價,用神權加持君權,向天下昭示自己是上天選定的真命天子,其至高無上的權威不容置疑。所以,神圣的“加冕儀式”是不可缺少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國的儒生就曾經提出最高統治者應該前往泰山封禪,以示天命所歸。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后,果真于公元前219年在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不過很遺憾,泰山封禪沒有能夠遂了秦始皇“千秋萬世”的心愿,“始皇帝陛下”的權威在秦二世統治時期便轟然崩塌,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也短短二世而亡。
“五岳崇拜”在史上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曾有記載:“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可見,古人崇尚天地、祭祀神靈,對山岳的崇拜乃是古代崇拜文化中的一種。所謂五岳,指的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名源自周代,最初的命名比較混亂,到了漢武帝時期才有了較為固定的稱謂,隨后的漢宣帝則正式頒布詔書,定名為五岳,不過當時的南岳還是霍山。隋文帝統一天下后,詔命衡山取代霍山,成為南岳。自此,五岳之名固定下來,并沿用至今。五岳之中,泰山并不是最高的山,之所以將其選為封禪之地,是因為泰山地處齊魯之地,而齊魯兩國文化氛圍濃厚,教化正統,所以泰山享文化之名,能夠與眾不同。不過,泰山并不是唯一的封禪之地,嵩山也曾經舉行過封禪大典,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就曾在嵩山舉行了規模浩大的祭祀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