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分段注釋】
通:通向。廣內:西漢宮廷藏書的地方,在建章宮中。后來泛指君王的藏書庫。達:到達。
承明:漢代宮殿名,位于未央宮中。承明殿旁邊設有承明廬,為侍臣值宿所居之處。班固《西都賦》:“又有承明、金馬,著作之庭。大雅宏達,于茲為群。元元本本,周見洽聞。啟發篇章,校理秘文。”
既集墳典,亦聚群英:指廣內、承明等殿,既收藏了珍貴圖籍,又聚集了眾多才俊。
墳典:即《三墳》《五典》,相傳為中國最古老的書籍,分別記載了“三皇”“五帝”的事跡。
杜稿:杜度的草書手稿。杜度為東漢人,能作文,善草書,凡寫文章時多用草書。晉衛恒《四體書勢》云:“齊相杜度號善草書。”
鍾隸:指三國時鍾繇的隸書。鍾繇,字元常,工書法,尤精隸楷。
漆書:在竹木簡上用漆書寫的圖書。《后漢書·杜林傳》:“林前于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常寶愛之,雖遭難困,握持不離身。”
壁經:指魯恭王劉余從孔子舊宅墻壁中得到的用古文寫成的經書。《漢書·藝文志》:“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
【翻譯】
向右面轉可以通往藏書的廣內殿,左面到達朝臣休息的承明殿。
廣內殿中收藏了《三墳》《五典》,承明殿中也聚集了文武英才。
杜度的草書手稿,鐘繇的隸書真跡,用漆書書寫的竹簡和孔子故居墻壁中所藏的儒家典籍,全都可以找到。
【解讀】
此小節介紹了皇宮中的另外兩個宮殿——用于藏書的廣內殿和供侍臣休息的承明殿。廣內殿所藏書籍門類繁多,規模浩繁,既包括文中提到的《三墳》《五典》等歷史文獻,也包括杜度、鐘繇等人的書法作品和文化典籍。
中國人自古便重視文化傳承和歷史記載,而書籍作為最好的物質載體,其收藏和保存素來為古人所重視。
皇帝作為人類社會的核心人物,自然要在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建設性作用,而將眾多的文化典籍集中收藏在皇帝的宮廷中,的確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保護措施,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一些珍貴書籍不致失傳。
中國歷朝歷代的宮廷都有藏書之所,不過這種保存歷史文化典籍的方式也不是毫無弊端的,由于藏書過程都是在皇帝的主導下進行的,因此這種書籍的傳承有一定程度的失真。
造成這種失真的原因,在于統治者對歷史做了有利于封建正統的修正,凡是不利于政治統治、不利于階級和諧、不利于民族融合的內容都被刪去了,能藏于宮中的書自然都是皇帝準許的,《四庫全書》在編修過程中便是如此。
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毀書事件,莫過于秦始皇時的“焚書坑儒”,當時,除了《秦記》之外的其他列國史記以及《詩經》《尚書》等歷史文獻都被清理掉了。
后來,歷朝歷代雖然不斷有古書出土,但由于文化傳承的主時間軸出現了斷代,所以很多書籍的真偽至今仍難以分辨。
《四庫全書》是由清高宗乾隆下令編修的大型類書,是古代圖書的集大成者,它收錄和摘抄了幾乎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所有書籍及其精華。此書的編修工作由政府主持和推動,因此很多散佚在民間的書籍在編修《四庫全書》時重現于世,回到了人們的視線當中。這部皇皇巨著在編成后一共被抄寫了七部,除了收藏在紫禁城的文淵閣中的一部外,另外六部散布于全國各地,正是因為如此,在清末的大規模戰亂中,《四庫全書》最終得以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