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分段注釋】
性靜情逸:性情安靜則心志閑適安樂。
心動神疲:內心躁動就會讓精神疲憊。
守真志滿:保持天性就會讓情志豐盈。
逐物:追逐外物。意移:意志動搖。
雅操:高尚的節操。
好爵:高官厚祿。縻:牽系,這里是招致的意思。這兩句的意思是堅持高尚的節操,自會招致高官厚祿。《周易·中孚卦》:“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翻譯】
保持內心清靜平和,情緒就會安逸舒適;心被外物所動,精神就會疲憊困倦。
保持自然的本性,愿望就會得到滿足;追逐物欲的享受,意志就會轉變衰退;
堅持高雅的情操,就不會被高官與厚祿所束縛。
【解讀】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心態是有境界高低之分的,一個在心態上能夠達到較高境界的人需要有這樣的特質——心性恬淡、心情沉靜、心智高潔。
自從中國古代社會將讀書與仕途捆綁到一起后,絕大多數知識分子的心態幾乎毫無差別,隨之所選擇的生活道路也大同小異——為了得到功名,很多人少時苦讀,歷經十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磨礪后步入仕途,然后便在宦海中起起伏伏,追求功名利祿,傾盡一生。
我們回顧歷史,也許常常哀嘆為什么大多數人會生出這樣的心態,寧愿受聲名利祿之累,都不愿享受寶貴的自由和清靜。其實這其中的道理并不復雜,一個身系富貴名利的人所能看到想到的,不過就是富貴名利罷了,這些人心性因利而起,少了幾分平和;心情為利左右,少了幾分從容;心智被利束縛,少了幾分宏遠,如此一來,又怎么可能有一個好心態?
不過,古人中也有不少境界非同一般的人物,比如寫就了千古名篇《桃花源記》的晉代名士陶淵明,這個人精神境界高遠,視財富如糞土,視功名如浮云,能夠舍棄無足輕重的身外之物,毫不猶疑地去追求自由安逸的生活。可以說,陶淵明的出現,一掃晉代意識形態的厚冗與陳舊,不但使思想境界達到了清揚渺遠的高度,同時也實現了一種從容、高雅且自然的生活狀態。這一點,對于每天都要痛苦掙扎于名利場上的人來說,極具啟迪意義。
如今,功利的思潮一遍又一遍地重刷著社會的價值體系,很多人開始毫不避諱地追求名利和地位,熱衷于為那些身外之物進行殘酷的博弈和廝殺,之后就在欲求不滿的怪圈中使思想境界一路降低、道德水準持續下滑,最終使生活狀態陷入了雜亂無序的惡性循環中。所以我們才說,擁有高雅的情操,寧靜的心態,打破功名利祿的桎梏,回歸自然,才能境界高遠,也才有可能歲月靜好。